黄公滩一首
水溯安流舟不难,人心自畏石头顽。
黄公误听作惶恐,玉局先生盖谓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水悠然流动,驾舟前行并不难;而人心却常常因顽固的石块而产生畏惧。
黄公误以为这是令人惊恐的地方,而玉局先生却说这里不过是一些沙滩。
去完善
释义
《黄公滩一首》注释:
1. 水溯安流舟不难:意思是顺流而下的船只行驶得较为容易。"水溯"表示顺水航行;"安流"指平稳的水流;"舟不难"意指船只行驶不困难。
2. 人心自畏石头顽:这句是说人们自己心里害怕顽石。"人心"指人们的心神;"自畏"是自我恐惧的意思;"石头顽"描述的是坚硬的礁石。
3. 黄公误听作惶恐:黄公错把水流的声音当作了"惶恐"之声。"黄公"指的是黄霸,西汉名臣,此处泛指镇守黄州的官员;"误听"是误解了的意思;"作惶恐"指错将什么声音听成了"惶恐"之声。
4. 玉局先生盖谓滩:"玉局先生"是对苏轼的尊称,因为他曾任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相当于文坛的领袖。"盖谓滩"是指这所谓的"惶恐滩"。
去完善
赏析
《黄公滩一首》是南宋诗人王阮的一首描绘黄公滩景色的诗。诗中,作者以水、石和人的互动为主线,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地展现了黄公滩的险峻景观以及人们对它的敬畏之心。
首句“水溯安流舟不难”,形象地描绘了水流平缓、舟行自如的画面,为接下来的描写铺垫了平静的背景。然而这种平静很快就被打破,因为接下来的诗句“人心自畏石头顽”表明,人们对于险滩的恐惧远远超过了水流的平静。这里,诗人用“石头顽”来形容黄公滩的险恶环境,将自然景物赋予了生命力,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紧接着的“黄公误听作惶恐”,诗人借用了黄公的典故,进一步突出了黄公滩的险恶程度。“黄公”即唐代的黄冠子,他因误听湍急的水声而误认为“惶恐滩”,这一误会既反映了黄公滩水流的急促,也表现了人们对这里的畏惧心理。
最后一句“玉局先生盖谓滩”,诗人又借用了东坡先生的传说,将黄公滩与著名的文人联系起来,进一步强调了其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同时,这句诗也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使得人们对黄公滩的恐惧之情愈发深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黄公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哲学的深入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黄公滩一首》是南宋诗人王阮所作的一首描绘江滩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具体年份不详。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也就是宋朝南渡之后的历史阶段。
王阮在南宋时期是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才得到了当时文坛的高度认可。然而,他在人生道路上却遭遇了诸多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地取得功名。这使得他的人生充满了曲折与挫折。
在这个时期,南宋社会正处于金兵入侵的严重威胁之下,国家形势岌岌可危。为了抵抗金兵侵略,南宋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军事防御、实行战时经济政策等。这些时代背景都为王阮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在这种背景下,王阮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他以诗词为武器,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黄公滩一首》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诗中,王阮通过对黄公滩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寄寓了他对人生困境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