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晦翁不遇一首
陈良千里赴周公,正值商山去一鸿。
肠断膝行来处路,舞雩空过一番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陈老师千辛万苦来到周公之地,正好与离开商山的鸿雁不期而遇。因为伤心难过而沿着曲折的道路前来,舞蹈的场地上空无一人,只刮过一阵大风。
去完善
释义
1. 陈良:周文王的臣子,孔子认为他能为国家带来福祉;这里借指作者要拜访的高士(晦翁)。
2. 千里赴周公:距离远,以形容作者求贤若渴的诚意。周公,周武王的弟弟,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后世常用来尊称有贤能的政治家。
3. 商山: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境内的一座山,这里借指高士隐居的地方。
4. 去一鸿:比喻作者前去探访时,只看到了一只孤鸿。
5. 肠断:悲伤到极点。
6. 膝行:用膝盖行走,形容小心翼翼、虔诚的态度。
7. 舞雩:古代一种祈雨的仪式,这里指虚度的时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访晦翁不遇”为题,通过描绘诗人前往拜访隐士却未能如愿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遗憾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首句“陈良千里赴周公”借用历史典故,将陈良千里寻师的意志与诗人此次访晦翁的行动相对照,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执着。接下来的“正值商山去一鸿”描述了在前往商山的途中,诗人只见一只大雁飞过,既暗含了旅途的孤独,也象征了隐士的远离尘世、遗世独立。接着,“肠断膝行来处路”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伤心欲绝的心情以及艰难前行的姿态,表现了他对隐士的仰慕与尊敬。最后,“舞雩空过一番风”暗示诗人错过了与晦翁交流的机会,体现了他对失之交臂的惋惜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优美,充分展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对知识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访晦翁不遇一首》,是由南宋诗人王阮所作。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86年前后,正处于南宋时期。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政治气氛却较为紧张。虽然南渡后的南宋王朝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金国的军事压力以及内部的权力斗争。这使得许多文人志士在这个时期选择隐居山林,寻求精神寄托。
王阮作为南宋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担任过南宋的官员,但因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在他的晚年生活中,王阮经常在山间云游,寻访那些同样归隐的文人墨客。这首《访晦翁不遇一首》正是他在探访一位名为晦翁的高人时,因不遇而抒发感慨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