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观潮一首
水向东南聚,气钟子午间。
大洋一沸鼎,众溜各循环。
高岸忽为谷,疾雷惊破山。
三年浮海客,见此悟生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水朝东南汇聚,气息集中在子午之间。
大海如同沸腾的鼎,众多的水流各自循环。
陡峭的山岸瞬间变为谷底,迅疾的雷声震撼着群山。
三年的漂泊生活,看到这番景象领悟到回家的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浙江:浙江省的简称,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2. 观潮:观看涨潮的景象。
3. 王阮:南宋诗人,字南卿,其诗才横溢,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
4. 水向东南聚:形容水流汇聚向东南方向。
5. 气钟子午间:钟,集聚;子午,指子午线,即经线;这句话描述了在子午线上聚集的气势。
6. 大洋一沸鼎:大洋,指大海;沸鼎,沸腾的鼎锅,这里用来比喻海浪翻滚的景象。
7. 众溜各循环:溜,指水流;循环,指来回流动;这句话描绘了众多水流互相交错的景象。
8. 高岸忽为谷:高岸,高地;谷,低洼地;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海潮退去时,原本的高地突然变低。
9. 疾雷惊破山:疾雷,迅疾的雷电;破山,打破山体;这句话描绘了潮声如疾雷般震撼山体的场景。
10. 三年浮海客:浮海,漂泊海上;客,旅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作为航海者的经历。
11. 见此悟生还:生还,生存回来;这句话表示作者看到眼前壮观的景象,领悟到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强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浙江观潮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观与力量。首联“水向东南聚,气钟子午间”描述了潮水的流向以及子午线的地理特征。颔联“大洋一沸鼎,众溜各循环”将海洋比作沸腾的鼎,形象地刻画了潮水涌动的情景。颈联“高岸忽为谷,疾雷惊破山”则展示了潮水波涛汹涌的力量,让高岸瞬间变为低谷,犹如疾雷惊醒群山。尾联“三年浮海客,见此悟生还”则表达了诗人自己作为曾经的航海者,经过三年的海上漂泊,见到如此壮丽的景象,感叹自然之力的同时,也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浙江观潮一首》是南宋著名诗人王阮的一首描绘钱塘江潮壮美景色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56年,即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在这个时期,王阮正任职于地方官吏,负责治理钱塘江一带的政务。
在王阮所处的时代,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北方领土沦陷于金人手中。作为爱国志士的王阮,对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然而,他在观潮之时,仍能发现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借以表达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兴旺的热切期盼。
在这首诗中,王阮通过对钱塘江潮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大自然壮观的景象。他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潮水以人的情感,使其具有豪情壮志,象征着民族精神的高涨。同时,王阮还通过“天风吹浪”的形象比喻,表达了人民群众奋发向前、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