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独泛松江一首
松江牢落一舟归,中有人惊岁月违。
太一自期莲叶是,白衣何恨菊花非。
水收四面郊原阔,霜入千山草木稀。
已分沧洲付吾道,便应从此下渔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松江的一条小船上孤单返回,中间有人感叹时光的流逝。
人们期望莲花般的容颜如昔,惋惜白色的衣裳沾染不上菊花的香味。
秋水包围着四周的原野,使它显得分外宽广;寒霜染白了千山万树,使得草木变得稀疏。
让我的生活回到海边吧,那就应该从渔矶开始了。
去完善
释义
1. 松江:地名,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
2. 牢落:同“寥落”,指冷清、萧条。
3. 中:人名,即陆中。
4. 太一:星名,即太乙真人,道教神仙之一。此处借指道士。
5. 莲叶:指莲花座,佛像的底座。这里用莲叶代指佛像。
6. 白衣:指陶渊明。陶渊明曾作《饮酒》诗,中有“秋菊有佳色,空山共长云”之句。
7. 何恨:为何遗憾。
8. 水收:秋季江河的水位下降。
9. 四面:指四面八方。
10. 郊原:郊外平原。
11. 霜入:霜降之时。
12. 千山:许多山。
13. 草木稀:草木稀少。
14. 已分:已经决定。
15. 沧洲:滨海的地方,这里指隐逸之地。
16. 付吾道:把我的道路交付给。
17. 渔矶:捕鱼的小礁石,这里指江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泛舟松江的情景。首联通过“一舟归”和“惊岁月违”表达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颔联以“太一自期莲叶是”表达诗人自我期许,认为自己的理想应该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而“白衣何恨菊花非”则表现了诗人的遗憾之情,因为菊花的凋谢象征着时光的消逝,正如他的青春年华渐渐逝去。颈联通过对“水收四面郊原阔”和“霜入千山草木稀”的描述,展现了秋天肃杀的景象以及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尾联“已分沧洲付吾道,便应从此下渔矶”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的思考:既然命运已将我推向这苍茫的大海,我便应该顺应命运的安排,在这大江大海之中寻求我的道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独泛松江一首》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王阮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34年,正值南宋末期。当时金国灭亡,蒙古铁骑迅速席卷中原,南宋朝廷岌岌可危,国家面临严重的外患压力。
王阮,字南卿,号遂昌山人,其为人刚正不阿,颇有贤士之风。他曾担任过吏部郎中等职务,但因忧国忧民、直言敢谏而多次遭贬。在这首诗创作的时期,王阮辞官归隐,居住在浙江丽水一带。他眼见国家危亡,百姓疾苦,心中满怀忧虑和愤懑。
《九日独泛松江一首》描绘了诗人独自泛舟江上的情景,借以表达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在诗中写道:“江头落木看还少,霜后青山渐渐多。”寓意着国家的衰落和民族的苦难。此外,他还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凉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