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侍郎二首 其二
重入修门已有期,趣装聊此著征衣。
帝思宣室名儒对,人喜玄都旧客归。
高节不难全晚岁,亨途未必尽危机。
愿公且为苍生起,莫向苕溪恋翠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修门:指都城长安的城门。这里用来代指朝廷或首都。
2. 趣装:整理行装。
3. 著征衣:穿上远行的衣服。
4. 宣室:汉代宫殿名,这里借指皇帝所在的宫殿。
5. 名儒:有名的儒士,指沈侍郎。
6. 玄都:唐代长安城东南的一座道观,这里借指京城中的道观。
7. 旧客:过去的客人,这里指沈侍郎。
8. 高节:高尚的品格。
9. 亨途:顺利的仕途。
10. 翠微:形容青翠的山色,这里指江南秀丽的山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王阮送给即将调任的沈侍郎的一首送别诗。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敬意和祝愿,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责任意识。
第一句“重入修门已有期”,表达了沈侍郎即将重返朝廷、担任要职的消息。第二句“趣装聊此著征衣”,描述了沈侍郎准备行装、踏上征程的场景。这里的“趣装”和“征衣”两个词形象地描绘出沈侍郎整装待发的状态,同时也暗示了他即将奔赴的未知旅途。
接下来的两句“帝思宣室名儒对,人喜玄都旧客归”,赞美了沈侍郎的名望和人缘。其中“帝思”表示皇帝对他的重视,“宣室名儒”则强调了他的才学;而“人喜”则表示百姓对他的喜爱,“玄都旧客”则表达了他与百姓的深厚情谊。这两句通过对皇帝的敬仰和对百姓的关爱,展示了沈侍郎的高尚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接着的四句“高节不难全晚岁,亨途未必尽危机。愿公且为苍生起,莫向苕溪恋翠微。”是对沈侍郎的告诫和期许。其中“高节不难全晚岁”表示他晚年仍能坚守高洁的品质,“亨途未必尽危机”则提醒他在官场生涯中要保持警惕,防范可能出现的危险。最后两句“愿公且为苍生起,莫向苕溪恋翠微。”则是希望沈侍郎能够关注民生,为国家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沉溺于个人名利和山水风光。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颂了沈侍郎的品格和才华,同时也传达了对他的期许和鼓励。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的美好祝愿,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强烈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阮的这首《送沈侍郎二首 其二》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正发生着一场波澜壮阔的抗金战争,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王阮本人也深受这种家国之痛的影响,他的许多作品都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这段时间里,王阮的个人生活经历颇为波折。他早年曾投身抗金事业,后受到排挤而离职。尽管如此,他仍然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在他的人生旅途中,他曾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毫不妥协。这种坚韧的品质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王阮生活的时代,南宋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内忧外患不断。一方面,北方的金国对南宋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内的官僚腐败、政治黑暗等问题也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墨客都发出了悲愤的声音,呼吁改革,反对腐朽。王阮就是其中之一,他用诗歌抒发心中的忧国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