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国秩满次陈纠祖行韵一首
昔之督邮逐彭泽,今之督邮眷昌国。
不令自赋归去来,更以新诗祖行色。
开缄墨湿雨蒙蒙,细读字字含清风。
尘埃三载足昏塞,一听妙语还醒松。
持归柴桑有茅舍,揭之其间作佳话。
非惟可诧陶渊明,亦愧当年督邮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昔日里,那个驱逐彭泽的人如今又眷顾昌国.
他并没有命令别人为自己回家而离去,却反而因为新的诗篇而暂留.
信封上的墨水还没有干透,雨水依然朦胧,但当他细心阅读时,每个字都像是吹过清风般舒适.
三年间因为尘土蒙蔽了双眼,让他听不出其中的韵味,一旦听到如此美妙的言语,便如同松了绑般的清醒过来.
想到带着这封信回到那坐落在柴桑间的茅草屋,其中定然有着佳话流传.
不仅仅可以令人惊讶的是陶渊明的才情,也让当年的那个督邮感到惭愧.
去完善
释义
1. 昌国:南宋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及舟山群岛一带。这里指的是当时的昌国县。
2. 督邮:古代官职名,负责督察地方政务。这里指在昌国任职的官员。
3. 彭泽:即彭泽县,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这里指的是陶渊明的故乡。
4. 不令自赋归去来:这句话中的“令”字应该为衍文,正确的句子应该是“不如自赋归去来”。这里的“归去来”是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5. 柴桑:陶渊明的故居所在地,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
6. 茅舍:简陋的房屋,这里指陶渊明的居所。
7. 揭之其间作佳话:“揭之”指的是公布出来,让大家都知道。整句话的意思是,把这件事作为佳话传颂。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王阮的《昌国秩满次陈纠祖行韵一首》,诗人在表达对任职生活的感慨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的同时,也展示了其深厚的诗词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人以督邮这一职位为引子,勾起人们对陶渊明的回忆,表达了自己渴望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的愿望。在诗歌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雨蒙蒙”、“含清风”等,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总的来说,这首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诗意的人生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阮所创作的《昌国秩满次陈纠祖行韵一首》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其所在的时间段为公元1140年至1209年之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王阮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人官员,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以文才和政治才能著称。在南宋期间,由于政治原因和战乱,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民生疾苦严重。王阮在任职昌国(今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的官员期间,关心民众的生活,致力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于结束战乱、实现国家统一的期望和对民生福祉的关注。
其次,在王阮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南宋政权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北方的金朝不断南侵,南宋政权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不得不采取防御政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阮通过对个人经历和地方风土人情的描述,传达了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王阮在创作这首诗时,还受到了当时文学风气的影响。南宋时期的文学创作主要以诗词为主,尤其是辛弃疾、陆游等文人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王阮在诗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和深沉的历史责任感,正是这一时期文人墨客共同关注的问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