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过西林一首
似应沙鹭有前期,装点秋原景最宜。
落雨败梧随沆瀣,牵风寒藻舞沦漪。
流旋碧玉渠初满,剥尽黄花稻已衰。
海里是非休苦恼,不如学取步兵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鹭翩翩起舞,点缀着秋天的美丽景象。雨滴打在梧桐树上,伴着沆瀣之气飘落;寒风拂过水面,泛起一圈圈的涟漪。翠绿的稻田已经渐渐凋谢,金黄的稻谷已经收获。世事纷扰,何必为此烦恼?不如学学阮籍的沉醉忘忧。
去完善
释义
1. 过:拜访;来到
2. 西林:可能是指佛教寺院或古地名。这里应该是指位于江西省的西林寺,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以庐山瀑布为背景,为江南著名的避暑胜地。
3. 沙鹭:在沙滩上休息的鹭鸟
4. 前期:预定的时间,预定的约会
5. 装点:装饰点缀
6. 秋原:秋天的田野
7. 景最宜:景色最为宜人
8. 落雨:下雨
9. 败梧:凋落的梧桐叶
10. 沆瀣:夜间的水汽,露水
11. 牵风:随风飘动
12. 寒藻:冷水中生长的水草
13. 舞沦漪:在水中舞动起涟漪
14. 流旋:流动的漩涡
15. 碧玉渠:用玉石砌成的沟渠
16. 初满:刚刚充满
17. 剥尽:全部剥离掉
18. 黄花稻:成熟的稻谷
19. 已衰:已经衰老
20. 海里:海外,指朝廷之外的地方
21. 是非:议论纷纷的事情
22. 休苦恼:不要为此烦恼
23. 步兵:古代兵种之一,主要负责近战格斗
24. 学取:学习效仿
25. 痴:一种对事物沉迷的状态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王阮所作的《八月过西林一首》,描绘了八月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人生态度。全诗以意象为主,抒发个人感怀,情景交融。首联提出“沙鹭”这一主题,营造出秋天的氛围;颔联描述了秋季的自然变化:落雨、败梧、牵风等,增强了画面感;颈联则描绘了稻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感慨;尾联表达出诗人放下是非烦恼,主张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全诗寓情于景,寄人生哲理于自然景观之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八月过西林一首》是宋代诗人王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高宗时期(公元1127年-1162年),这是南宋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战乱频发。
在这段时间里,王阮的个人经历也非常丰富。他曾是抗金名将岳飞的手下,参与了多场抗金战斗。然而,随着岳飞的遇害,他也受到了牵连,被贬到江西一带。在西林寺隐居期间,他写下了这首《八月过西林一首》。
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主要包括:南宋初年,金兵南下,攻陷汴京,北宋灭亡。随后,康王赵构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权,但始终未能收复失地。与此同时,国内政治斗争激烈,秦桧等人掌握大权,陷害忠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阮等人选择了归隐山林,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