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张安国相过一首
元戎驱小队,来赴野人期。
山静传呼远,风轻游赏宜。
飞萝穿杖屦,芳草焕旌旗。
好借丝纶手,雕镌一小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指挥官带领小分队赶来,赴约在乡间原野。
群山寂静之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微风拂过,适合游玩欣赏。
空中飘荡的藤蔓穿过竹杖和鞋子,青青的芳草映衬着旗帜。
正好借用这个美好时刻,我来雕刻刻画这首诗篇。
去完善
释义
1. 元戎:指高级将领,这里可能指宋代名将张安国。
2. 小队:小型的军队或组织。
3. 野人:乡野之人,这里可能是作者自谦之词。
4. 传呼:传达命令或呼唤的声音。
5. 飞萝:飘荡的藤蔓。
6. 杖屦:木杖和鞋子,这里是泛指步行。
7. 芳草:春天的花草。
8. 焕:光亮耀眼。
9. 旌旗:古代的旗帜。
10. 丝纶:帝王的诏令,这里可能是比喻优美的诗歌。
11. 雕镌:雕刻,这里是比喻创作诗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王阮的一首描绘友情、美景与感慨的诗作。诗名“谢张安国相过”,其中“谢”字有感谢之意,“张安国”为作者的朋友,“相过”指的是拜访、探访。在这首诗中,王阮用生动的文字和形象的描绘,展示了友情的美好及自然的壮观景象。
首联以“元戎驱小队”起笔,描述了统帅(这里指张安国)派遣的小队,目的是为了赶赴诗人的约定。这里的“元戎”一般用来形容军事统帅或官员,此处也可以理解为是张安国的尊称。“来赴野人期”则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颔联“山静传呼远,风轻游赏宜”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山野风景画:群山静谧无声,隐约的呼声在山谷间回荡;和风拂面,与友人共度良辰美景。“传呼”一词让人仿佛看到了张安国带领着小队的身影。
颈联“飞萝穿杖屦,芳草焕旌旗”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以及诗人与朋友之间浓厚情谊的象征。这里的“飞萝”比喻山间萦绕的藤蔓植物,象征生命的活力。“杖屦”意指行走山间的手杖和鞋子,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漫步林间的情景。“芳草焕旌旗”则描绘出游赏队伍穿越草地时,旗帜迎风招展的画面。
尾联“好借丝纶手,雕镌一小诗”是对朋友的赞美和对友谊的留恋。诗人巧妙地运用钓鱼的隐喻,将自己的创作才华比作丝纶手的技艺,旨在表达对张安国才学的敬仰。最后一句“雕镌一小诗”,将这首诗比作画在岩壁上的佳作,寓意二人深厚友谊如镌刻于山石之上,永不磨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谢张安国相过一首》是南宋诗人王阮在公元1145年左右创作的诗歌。当时正值南宋初期,国家经历了靖康之难,江山破碎,民族矛盾尖锐。王阮身为南宋士人,对国家命运感同身受,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在此时期,王阮人生经历颇为曲折。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但因战乱频繁,家乡沦陷,一度流亡在外。他曾投身抗金义军,后又因战乱失散,辗转回到家乡。在国家动荡之时,他始终保持爱国情怀,关注民生疾苦,为民众谋福祉。
南宋初年,国家政治腐败,军事失利,民间疾苦重重。值此艰难之际,王阮得到张安国的关照和帮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这首诗便是他为感谢张安国而作,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