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观音岩祈雨一首
南风不为雨,躬即宝陀求。
地势到此尽,天河相接流。
鼇舒千丈背,蜃吐数层楼。
念彼观音力,杨枝洒有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风不为了下雨而来,(我)亲自去宝陀山祈求。
地势到了这里就到头了,天河相互连接流淌。
巨鳌舒展着千丈长的脊背,海市蜃楼吐出像几层楼一样的景象。
考虑到观音的力量,用杨柳枝洒水好似秋天一样清凉。
去完善
释义
1. 南风:南方吹来的风。
2. 躬:亲自。
3. 宝陀:指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是观音菩萨的道场。
4. 天河:银河。
5. 鼇:传说中的海龟,这里比喻观音岩的形状。
6. 蜃:传说中的一种海怪,能吐气形成海市蜃楼,这里用来形容观音岩的高大壮观。
7. 杨枝:杨柳枝,古人认为杨柳枝可以驱邪避病,这里用来形容观音菩萨的神奇力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祈求降雨为主题,通过描绘普陀山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观音菩萨力量的信仰。在首句中,“南风不为雨”暗示了当时的干旱情况,驱使诗人前往宝陀(普陀山)祈求降雨。第二句,“躬即宝陀求”表现了诗人虔诚的态度。接下来,三、四句通过对地形和天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身处海边的地理位置以及欲雨的氛围。五、六句则运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海岛的地貌特点,同时表达出诗人在祈求过程中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悟。最后两句,“念彼观音力,杨枝洒有秋”表达了诗人对观音菩萨保佑的信心,同时也传达出希望观音力量能赐福大地、普度众生的愿望。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祈祷过程中的所见所思,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宗教氛围和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普陀山观音岩祈雨一首》是南宋诗人王阮所作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87年,正值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在这个时期,王阮担任浙江提举茶盐公事,负责管理茶叶和食盐的生产、销售和税收事务。由于工作需要,他经常奔波于各地,考察茶盐业的发展情况。在一次前往普陀山的公务旅行中,他因听闻当地久旱无雨,庄稼歉收,百姓生活困苦,遂在观音岩祈求降雨。有感于观音的慈悲之心,写下了这首《普陀山观音岩祈雨一首》。
在当时,南宋政权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长期战乱和历史遗留问题,国家财力匮乏,民生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遇到干旱等自然灾害时,农民往往陷入困境。因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愿望。而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的道场,自然成为信众们祈求平安吉祥的首选之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