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途中有感一首
九日登高是故常,只今何事负年芳。
紫萸欲佩凭谁系,黄菊无人只自香。
开拓愁边须酒阵,包罗风景入诗囊。
遥应亲老持杯夜,肴核横陈画烛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逢重阳登高已是常态,如今为何辜负这美好时光?
紫色茱萸欲佩戴却无人可寄托,金黄菊花独自散发着芬芳。
在无尽的愁绪中唯有饮酒消愁,那美丽的景色只能纳入诗行。
遥想父母在远方的夜晚,举杯望月共享佳肴和灯光。
去完善
释义
1.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重阳登高、插茱萸、赏菊的习俗。
2. "登高":重阳节的重要习俗,寓意步步高升。
3. "故常":指习惯、常规。
4. "只今":现今、如今。
5. "何事":什么事。
6. "负年芳":错过美好的时光。
7. "紫萸":紫色的茱萸。茱萸是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的果实,秋季成熟,古人认为具有驱邪避疫的作用。
8. "佩":佩戴。
9. "凭谁系":依靠谁来挂起。
10. "黄菊":黄色菊花。
11. "无人":没有人。
12. "只自香":只能自己散发香气。
13. "开拓":拓宽、扩展。
14. "愁边":烦恼的边缘。
15. "须酒阵":需要以酒解忧。
16. "包罗":包括、包容。
17. "风景":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18. "诗囊":装诗稿的袋子。
19. "遥应":遥远呼应。
20. "亲老":父母年老。
21. "持杯":举杯、敬酒。
22. "肴核":肉类和果类食品。
23. "横陈":横向陈列。
24. "画烛":有画饰的蜡烛。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诗人忧国忧民情感的诗歌。以重阳登高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中的琐事,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忧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九日途中有感一首》是南宋诗人王阮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34年,正值南宋晚期。王阮生活在宋金对峙时期,他历任官职,最后因病辞官归乡,过着平淡的生活。
在南宋末期,中原地区战火纷飞,国家局势动荡不安。王阮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诗人,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虑和感慨。他在重阳节这天,沿途看到了战争留下的疮痍和百姓的痛苦生活,心中涌起了强烈的悲愤之情。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在这首诗中,王阮以重阳节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荒凉和社会现实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战乱中的百姓生活,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