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陶诗六首 和乞食

标题包含
和陶诗六首 和乞食
淮阴漂母事,不谓身见之。 长歌渊明诗,益信非虚辞。 嗟余客长安,十载无休期。 一饱不自足,况敢谋酒巵。 曳裾富儿门,丐食酬一诗。 达于公卿间,喧喧谓余非。 虽知责我至,终亦无所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阮,字南卿,号义丰,又号无功居士。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官员和学者,主要活动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王阮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曾参加科...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淮阴漂母的故事,未曾亲自见到过。 吟咏陶渊明的诗歌,更相信它并非空言。 可叹我在长安做客,十年里未得休止。 温饱尚未满足,哪还敢考虑酒樽。 牵起富家公子们的衣襟,乞求施舍以酬谢一首诗。 在公卿之间传开,纷纷议论我的身份。 虽然明白对我的责备已到极点,最终也没有什么可留下的。
去完善
释义
1. 淮阴:古县名,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境内。 2. 漂母:在河边洗衣的妇女。 3. 渊明:即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田园诗的开创者。 4. 长安:古都城名,这里指代京城或当时的首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5. 十载:十年。 6. 自足:自己感到满足。 7. 酒巵:酒杯。 8. 曳裾:拖动衣襟,形容做客。 9. 富儿门:豪门贵族的家门。 10. 丐食:向人乞讨食物。 11. 公卿:朝廷大臣。 12. 无所贻:没有留下什么。
去完善
赏析
王阮的这首《和陶诗六首 和乞食》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诗歌的赞美和对自身生活境遇的感慨。通过对比陶渊明诗歌中的描绘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王阮揭示出诗歌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首先,诗人以“淮阴漂母事”引用了韩信受恩于漂母的典故,以此表达他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接下来,他提到自己身在长安,生活漂泊不定,这与陶渊明的诗歌描述相吻合。诗人感叹在十年漫长的岁月中,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得到满足,更不用说饮酒作乐了。 诗人在诗中还描述了自己在富贵人家的门前寻求援助,通过为他人写诗来换取食物。然而,这样的行为却被公卿们议论纷纷,指责他的行径不合乎道德。尽管知道有人对他苛责,但诗人仍坚持自己的选择,表示即使没有任何物质回报,他也愿意为诗歌献身。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陶诗六首 和乞食》是南宋诗人王阮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即南宋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正处于金朝的压迫之下,时局动荡不安。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南宋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国家稳定,但由于内忧外患,这些努力收效甚微。在此背景下,王阮作为一名士人,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 王阮生活在一个士人阶层,这个阶层的成员通常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为国家服务。然而,由于战乱和政治斗争,许多士人的抱负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转而寻求个人精神层面的满足,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看法。 《和陶诗六首 和乞食》便是王阮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陶渊明《乞食》一诗的唱和,表达了自身在面对国家困境时的无奈与哀愁。他用凄美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乞食的情景,以及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反映出那个特殊时期文人雅士的心境和生存状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