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广中南华寺一首

标题包含
广中南华寺一首
一水透南粤,高人忆老卢。 如何拈不起,只为本来无。 匍匐三千里,披攘五百徒。 都来些子事,焉用尔区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阮,字南卿,号义丰,又号无功居士。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官员和学者,主要活动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王阮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曾参加科...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是一首描述文人墨客心境的诗,诗中描绘了作者对生活的超脱态度和对世事的豁达胸怀。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翻译: 透过南粤的水流,高洁之士回想起年老的卢先生。 为何无法把握呢?只因一切原本都是虚无。 辗转跋涉三千里路,带着五百个门徒。 这些都是尘世琐事,何须为此忧虑烦恼?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广中:即广东。南华寺位于广东省曲江县沙溪山,是禅宗六祖慧能的道场。 2. 南粤:古代对百越地区的别称。此处指南华寺所在的广东省。 3. 高人:指具有高尚品质或才德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4. 老卢:指唐朝僧人卢行者(638-713年),俗姓陈氏,谥号至真大师,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曾在南华寺开坛讲经。 5. 拈起:禅宗用语,意为领悟佛法要旨。 6. 本无:佛教用语,指万物皆源于空,即所谓“万法皆空”。 7. 匍匐:形容艰辛行进的样子。 8. 三千里:泛指遥远路程。 9. 披攘:奔波劳碌。 10. 五百徒:指禅宗五祖弘忍的五百位弟子。这里借指众多信徒。 11. 都来:算起来。 12. 些子事:指南华寺创建及弘扬佛法之事。 13. 焉用:何用;不用。 14. 尔区区:尔,你。区区,形容狭小有限。这里是诗人自嘲,表示自己渺小不足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王阮在南华寺所见所感写成的。诗人从眼前的景象——“一水透南粤”中,联想到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卢慧能在此传法的情景。“如何拈不起,只为本来无”两句以禅宗故事为主题,强调禅的本质是无,无法用手拈起。接下来的“匍匐三千里,披攘五百徒”则描绘了众多信徒不远千里而来,追随慧能学习的景象。最后两句诗点出这样的真理本无需过于执着于形式和细节。整首诗虽在赞美南华寺和慧能的智慧,但同时也传递了佛家讲究的自然、超脱的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阮的《广中南华寺一首》创作于南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金兵南下、南北对峙的战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作者王阮以诗歌抒发胸臆,倾诉自己悲愤的情感和对家国命运的忧虑。 作为南宋文人,王阮曾积极参政议政,提出过许多有益国计民生的建议。然而,由于政治环境的复杂,他的才华和抱负并未得到施展,反而因直言敢谏而被贬谪。这种人生际遇使他更深刻地认识到世事的无常与无奈。 在广中南华寺创作这首诗时,王阮或许正身处庙堂之高,回顾人生经历,感慨世事沧桑。他通过描绘南华寺的景象,表达了对禅宗哲学的向往,希望能够在禅学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南宋末年,当时朝廷腐败,战乱频仍,民生疾苦。在这样的环境中,王阮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抒发个人情怀与家国情怀的诗歌。这首诗既展现了作者的才情,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