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沿檄黟歙遇春一首
忽忽年华换,悠悠客路长。
春声先水响,山气欲花香。
何补公家事,空随吏役忙。
白云知此意,一片直都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漫长的旅途仍在继续。春天的声音在河流中回响,大山的气息仿佛带着花香。如何为国家事业贡献力量呢?只能跟随着公务人员的忙碌而忙碌。唯有那片白云理解我的心情,悠然自得地飘向远方。
去完善
释义
1. 忽忽:匆匆。指时间过得很快。
2. 年华:岁月;时光。
3. 悠悠:漫长;遥远。
4. 春声:春天的声音,这里可能指水的流动声。
5. 山气:山中的雾气。
6. 花香:花的香气。
7. 何补:无法弥补。
8. 公家:国家;政府。
9. 事:事情;事务。
10. 空随:白白地跟随。
11. 吏役:官吏的事务。
12. 白云:天上的白云。
13. 此意:这个意思;这种情感。
14. 一片:一片区域;一处地方。
15. 直:一直;径直。
16. 都昌:古县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旅途中所见所感。首联“忽忽年华换,悠悠客路长”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旅途的漫长,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颔联“春声先水响,山气欲花香”通过描写春天的声音、山水间的气息以及花的香气,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颈联“何补公家事,空随吏役忙”则揭示了诗人作为一名官员的职责与无奈,他虽身处繁华之中,却无法为百姓做些什么,只能随着官差忙碌。尾联“白云知此意,一片直都昌”则以白云为寄托,表达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现实的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都昌沿檄黟歙遇春一首》是南宋著名文人王阮在公元1205年创作的。当时南宋政权偏安江南,北方沦陷于金朝,正是南宋政治腐化、民生凋敝的特殊时期。
作者王阮,字南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他是南宋理学名家、抗金志士。早年随朱熹学习,后来历任地方官吏。然而在宦途上并不得意,经常遭到排挤和打击。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政权的腐败导致民不聊生,他对此深感痛心疾首,于是借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诗中的“都昌”、“黟歙”都是当时的地名,指的是鄱阳湖附近的都昌县以及安徽的黟县和歙县。“沿檄”意味着接受朝廷使命巡视各地。春天的到来寓意着新的生机和希望,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期待和忧虑。整首诗表达了王阮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也反映了他在政治斗争中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