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曲一首
胡尘漠漠风卷沙,明妃马上弹琵琶。
琵琶一曲思归谱,明妃泪尽胡儿舞。
胡儿不道思归苦,更问汉宫余几许。
古来和戎人似铁,汉家和戎人似雪。
午窗一抹春山横,万里关河不须设。
燕支帐寒秋复春,翠被不禁愁杀人。
人生不可无黄金,无黄金兮死沉沦。
明妃也莫怨青冢,死有佳名生有用。
君不见秦楼当日卷衣女,一一空随宿草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遍地沙尘风起沙扬,昭君马背上弹起了琵琶。
那琵琶曲充满思乡之情,昭君泪水干涸时,胡人还在跳舞。
胡人未曾体验过归乡的辛苦,却还询问汉朝皇宫的存亡。
自古抵御外敌,国人如同铁石;国家与外敌之间,却又如冰雪般脆弱。
春天的午后,窗外的一片绿意盎然,延绵万里的防线不需太严密。
燕门关前的帐篷虽然寒冷,但秋天已过春天又至,绿色的被子也无法遮挡住她的忧愁。
人们不能没有财富,没有金钱就意味着死亡沉沦。
昭君也别去怨恨青冢,死去的人有了美名,活着的人能够有所作为。
你没看到当年秦楼的卷衣女子们,一个个都在寂静的夜晚化为尘土。
去完善
释义
1. 明妃:指王昭君。
2. 胡尘漠漠:指胡地的沙尘飞扬。
3. 思归谱:表达思念家乡之情的曲子。
4. 汉宫:汉朝的皇宫。
5. 和戎:与外族友好相处。
6. 人似铁:比喻人们的意志坚强。
7. 关河:山河险阻。
8. 不须设:不用设置防线。
9. 翠被:绿色的被子,此处象征春天的生机。
10. 青冢:指昭君墓。
11. 宿草腐:指坟上的草枯死腐烂。
去完善
赏析
《明妃曲一首》描绘了昭君出塞的故事。首联“胡尘漠漠风卷沙,明妃马上弹琵琶”,以边塞的苍茫景象为背景,展示了昭君在马背上弹奏琵琶的场景。第二句的“明妃”指的是昭君,这里形象地传达了昭君漂泊异域、无处安放的心境。颔联“琵琶一曲思归谱,明妃泪尽胡儿舞”则表现了她的忧郁与哀愁,琵琶声中流露出无尽的思乡之情,而“明妃泪尽”意味着她已无法承受内心的痛苦。接下来,诗人继续深化这种心境:胡儿并不理解思归的痛苦,反而询问汉朝宫殿是否还存在。这就更加突出了昭君的孤独和无助。颈联“古来和戎人似铁,汉家和戎人似雪”揭示了和亲的本质,即国家之间的利益交换,这与个体的悲剧形成鲜明对比。尾联中,诗人想象昭君在异乡的生活,寒冷的季节里守着翠被度过漫漫长夜。接着感叹人们生活中不能没有黄金,没有它生活将陷入困境。结尾处则用昭君的青冢来说明,尽管昭君死了,但她却留下了美好的名声,而对于寻常百姓,即使是那些美女也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被人遗忘。诗人通过对昭君命运的思考,表达了人生哲理及生命的无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明妃曲一首》是南宋著名诗人王阮所作。王阮生活在南宋时期,此时国家正处于金朝的侵略之下,百姓疾苦,朝政腐败。这种时代背景对王阮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创作这首诗时,王阮已经历了人生的许多波折。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在这首诗中,他以昭君出塞的故事为主题,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王阮创作这首诗的时间大约在公元12世纪初,此时南宋朝廷正面临着严重的外患内忧。一方面,金兵屡次南侵,使得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困苦;另一方面,朝政腐败,权臣当道,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和打压。在这种情况下,王阮以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为素材,抒发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