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靖节先生祠一首
先生新布政,谁遣小儿来。
尔面何须识,其心端可猜。
有名高日月,无力救氛埃。
百世千秋后,闻风亦遽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老师刚上任,有孩子来报到。
不用看你的脸,也能知你心。
你有名的身份,却救不了环境。
千百年后,还是会有人闻讯赶来。
去完善
释义
1. 靖节先生:指陶渊明,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曾做过彭泽令等官职,后来辞官归隐田园,创作了很多描绘田园生活、表现个人志趣的诗篇。
2. 新布政:新任县令,这里指陶渊明在彭泽令任上。
3. 谁遣小儿来:此处使用讽刺手法,意思是天下事岂能由一个“小儿”来解决。
4. 尔面何须识,其心端可猜:意思是陶渊明的面貌平凡,但他的内心世界却难以捉摸。
5. 有名高日月,无力救氛埃:指陶渊明诗名远播,但与现实政治无关,他无力挽救世道的混乱局面。
6. 百世千秋后,闻风亦遽回:意指即使过了很久,人们听到陶渊明的风范也会立刻敬仰。
去完善
赏析
《题靖节先生祠一首》是南宋诗人王阮赞美陶渊明的一首诗词。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清高的品行的赞美。
首联“先生新布政,谁遣小儿来”,暗含了陶渊明出任彭泽令的故事。他坚决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最后选择挂冠归去。这里用“小儿”代指那些贪婪、庸俗的权臣。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陶渊明高尚品质的赞扬。
颔联“尔面何须识,其心端可猜”,表现的是陶渊明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他外表朴实无华,却有着无比坚定的内心信念,不需要通过外在的表现去讨好别人,他的真实想法永远难以猜测。这体现了陶渊明独立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品质。
颈联“有名高日月,无力救氛埃”,赞美陶渊明诗文的高度,而他也深知自己无法改变现实世界的种种弊端。虽然他因文章名扬四海,但无力拯救时代的颓势让他感到痛心疾首。
尾联“百世千秋后,闻风亦遽回”,表明即使历经沧桑,陶渊明的名字仍将在世间长存,世人在听到他的故事之后也会为之动容。表达了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和作品在历史长河中永恒的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题靖节先生祠一首》是南宋诗人王阮所作。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王阮正是人生的转折期。他原本是一介书生,勤奋读书,期望有朝一日能入仕为官,为国家尽忠效劳。然而,他未能顺利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了仕途。尽管屡试不第,但他依然坚定信念,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在此时期,他结识了陶渊明,后者成为了他的精神导师和榜样。
在当时,南宋社会政治环境复杂,金人入侵,国家分裂,政权腐化,民不聊生。儒家士大夫们力图通过政治改良来拯救民族危机,但他们的努力往往被权臣、宦官所压制。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远离尘嚣,向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生活,寻求心灵的慰藉。
由于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王阮写下了这首《题靖节先生祠一首》。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陶渊明的深切怀念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