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六日泛舟航村而舟人不审误抵道场之麓越二日登焉因过何山谩赋一首
千岩矗空蒙,一水还葱蒨。
寺从驯虎立,山作盘龙转。
嗟予千里来,适此十年愿。
初拏莲叶舟,误逐桃花片。
重携九节筇,上尽百结线。
阴崖滴翠寒,竹韵含风战。
树色争烟霏,泓甃靡旱暵。
载窥窣堵尖,平视苍狗变。
楼阁撑山光,城郭瞰波面。
未觉髀肉酸,先苦银海眩。
晚寻小溪曲,更得何山便。
平畴翠浪涌,返照金色现。
回首笑月亭,消息真已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峰林立,云雾飘渺,一水自翠绿中流淌而出。寺庙建于驯虎之地,山脉环绕如盘龙之姿。我跋山涉水而来,实现了心中十年的愿望。初次坐上莲叶舟,却误以为那是桃花瓣;再度携带竹杖,走上了漫长的山路。走在阴暗的山谷间,翠绿的树木散发着寒冷的气息,竹叶随风沙沙作响。树木的颜色在云烟中争艳,水声滔滔不绝。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登,看到山顶的寺庙和缭绕的云雾,仿佛看到了天空中的狗熊幻影。周围的楼阁、城郭映照着山川的景色。这趟旅程不仅让我感到兴奋,也让我感受到了眼睛的压力。晚上找到了一条小溪,探寻其他山间的秘密。广阔的田野涌动着翠色的波浪,夕阳照耀下的麦田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回首展望笑月亭,心中的喜悦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
去完善
释义
1. 航村:泛舟于江村之中。
2. 道场:指佛教寺庙。
3. 越二日:过了两天。
4. 盘龙转:形容山路蜿蜒曲折。
5. 拏莲叶舟:驾驶以莲叶为船头的舟船。
6. 九节筇:九节手杖,这里借指登山。
7. 百结线:比喻山路崎岖。
8. 泓甃:深邃的井。
9. 烟霏:烟雾弥漫的景象。
10. 窣堵尖:佛教用语,即佛塔顶端。
11. 苍狗变:喻世事变化无常。
12. 银海眩:指眼睛疲劳产生的晕眩感。
13. 小溪曲:弯曲的小溪。
14. 翠浪涌:绿色的波浪起伏。
15. 金色现:夕阳照耀下金黄色的景象。
16. 月亭:古代赏月之地。
17. 消息真已荐:流传已久的真实信息已经被推荐出来。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作者心境的诗。诗人在九月六日泛舟航村,却因舟人的失误来到了道场之麓。诗人以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了千岩、一水、寺庙、山势等自然景观,这些元素构成了诗中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
诗中“寺从驯虎立,山作盘龙转”这两句,形象地描述了寺庙在山间的布局以及山脉连绵起伏的形态。接着诗人抒发感慨:“嗟予千里来,适此十年愿。”表达了他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的激动心情,以及对实现长久心愿的欣慰。接下来的诗句“初拏莲叶舟,误逐桃花片。重携九节筇,上尽百结线。”则是叙述诗人在航船过程中发生的小插曲,虽然出现了一些意外,但诗人却乐在其中,继续欣赏着沿途的风景。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阴崖滴翠寒,竹韵含风战。树色争烟霏,泓甃靡旱暵。”等句子描绘了山中四季变化的美丽景致,表现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紧接着“载窥窣堵尖,平视苍狗变。楼阁撑山光,城郭瞰波面。”则是对周围景物的细致观察,突显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结尾处,诗人写到“未觉髀肉酸,先苦银海眩。晚寻小溪曲,更得何山便。”表达了在登山过程中虽感到辛苦,但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最后一句“回首笑月亭,消息真已荐。”则透露出诗人的超脱与豁达,这种恬淡的心态贯穿于全诗之中,使得作品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月六日泛舟航村而舟人不审误抵道场之麓越二日登焉因过何山谩赋一首》是南宋诗人王阮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56年,即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在这一年间,王阮正身处江西铅山县的航道村庄,担任主簿一职。他平时闲暇之余喜欢游山玩水,领略自然之美,这首诗歌便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泛舟之旅中所创作的。
在南宋时期,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尤其在江南地区,战争、盗匪等问题频发。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们却往往能够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慰藉。王阮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以恬淡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困境。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笔法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