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游东林山水记

标题包含
游东林山水记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在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圆者如璧;长林远树,出没烟霏,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翌日,又转北出小桥,并溪东行,又西三四折,及姚君贵聪门。俯门而航,自柳、竹翳密间,循渠而出,又三四曲折,乃得大溪。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小驻古柳根,得酒两罂,菱芡数种。复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剧,响震溪谷。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流萤班班,奄忽去来。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错落水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质(1035年-1112年),字景文,号雪山,北宋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王质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并未取得功名。后来,他被任命为地方官员,历任知县、通判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初三傍晚时分,我们漫步走出市区,沿着溪流向南走了百步,再向西走百步,然后再次沿着溪流向南行。溪流上的颜色都是厚重的绿色,显得宁静深邃,好像并不急于流动。溪流还没走到尽头,我们就找到了一条支路,顺着小路往西爬上了数百米高的山顶。到达山顶之后,我们看到远处隐约的绿色,有的在远处的一舍之外。尖锐的像簪子,缺口像玉佩,隆起的像发髻,圆润的像玉璧。长林和远处的树木在烟雾中时隐时现,聚集在一起的像相聚,分散开的像离别,整齐的像戈戟,杂乱的像头发。在模糊的景象中,我们用想象给它们命名。这里有几百条小溪,它们交错复杂,有的蜿蜒成溪,有的汇流成湖,有的断成沼泽,有的干涸成洼地。河岸、沙洲、岛屿形态各异,有的面向溪流,有的背对溪流,有的分离,有的聚合。青色的树和绿色的藤蔓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一艘艘小船在绿色的海面上穿梭,采摘翠绿的菱角,挽起红色的莲花,捕捞白色的鱼。有的人满载而归,有的人悠然自得,好像无所事事。山上有一座佛塔宫殿,周围是几十棵松树,就像守卫在大门的两边,清晰得像流水声从空中落下。天色已晚,我们不能久留,于是下山,山重水复,乔木郁郁葱葱,月亮挂在高高的岩石上,行走的速度好像与客人一样快。到了山脚,已经过了两个更次。第二天,我们又向北走出小桥,沿着溪流向东行,然后再向西走了三四道弯,来到了姚贵聪的家门口。我们从柳荫和竹林的遮掩处乘船进入,顺着渠道出来,又转了三四个弯,终于来到了大溪边。这里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海,风吹过来,荷花摆动,红的花披在绿叶上,绿意盎然,香气扑鼻,让人陶醉。我们在古柳树下停下来,找到两坛美酒和一些菱角、芡实。接着我们把船开进荷花丛中,大声歌唱,欢笑不已,声音在溪流山谷间回荡。微风吹过水面,泛起层层波纹,萤火虫飞来飞去,倏忽之间就消失了。夜深了,山更高更接近,让人感到恐惧。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星星明亮,倒映在水中,就像珠子在镜子上滚动,无法收拾。同行的学童善于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好像在深山老林里行走,不时传来一两声春天的鸟鸣,让人感到惊奇和惊恐。沈庆擅长唱歌,歌声婉转动听,在山风和露水的帮助下,歌声更加清澈,让人感到悲伤。我们一起游玩的时间不长,但已经把东林的美景看遍了。同行的有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和我四个人。他们三位虽然出身富贵人家,都经历过多年的困苦生活;我也是一个漂泊在外的人,家在天的西南角,我只能抬头远望却无法回家。今天能遇到这样的美景,大家开怀一笑,真是难得的缘分。大家都说:“哈哈,你来写写这次的游记吧。”
去完善
释义
《游东林山水记》是一篇描绘作者在游览浙江金华一带山水时所见美景的游记散文。以下是对其中难解字词的解释: 1. "绍兴二十八年":指公元1158年,南宋时期。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 2. "欲夕":即将傍晚的时候。 3. "步自阛阓中出":走出市区繁华地段。阛阓即商业区。 4. "并溪南行":沿着溪流向南行走。 5. "背溪而西":离开溪流向西行走。 6. "支径":小路。 7. "西升上数百尺":向西上升数百英尺的高度。 8. "其顶隐而青者":山顶隐藏在远处,呈现出青色。 9. "一舍外":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称为一舍。此处表示远在一处地方之外。 10. "锐者如簪,缺者如玦":尖锐的山峰像簪子,缺口处像环形玉佩。 11. "隆者如髻,圆者如璧":隆起的山峰像妇女的发髻,圆形山头像平滑的玉璧。 12. "长林远树,出没烟霏":远处的长树林,出现在烟雾之中。 13. "聚者如悦,散者如别":聚集在一起的山峦如同团聚,分散开的则像是离别。 14. "整者如戟,乱者如发":排列整齐的山峦如兵器戟,杂乱分布的则像头发。 15. "冥蒙":迷茫模糊的状态。 16. "支离胶葛":形容地形复杂、纠缠不清。 17. "经纬参错":形容水流纵横交错。 18. "迤者":斜着延伸的地方。 19. "漫者":满溢的水流。 20. "断者":隔断的水流。 21. "涸者":干涸的水流。 22. "坳":低洼地。 23. "洲汀岛屿":陆地和水域相互连接形成的地形。 24. "向背离合":朝向和背离交替出现。 25. "青树碧蔓":绿色的树木和藤蔓。 26. "小舟叶叶":小船一艘接一艘。 27. "摘翠者菱,挽红者莲":采摘绿色菱角的人,采集红色莲花的人。 28. "举白者鱼":捕捞白色鱼群的人。 29. "浮图宫":佛教寺庙。 30. "长松数十挺":几株高大的松树。 31. "俨立":严肃站立。 32. "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清晰地听到流水声如同从空中落下。 33. "并山北下":沿山向北而下。 34. "冈重岭复":山岗重重,山脉连绵。 35. "乔木苍苍":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 36. "一眉挂修岩巅":月亮挂在高高的山顶,如同眉毛一样。 37. "迟速若与客俱":月亮移动的速度似乎与游客的速度相仿。 38. "更换二鼓矣":更换地点后已经敲过两遍鼓报时了。 39. "翌日":第二天。 40. "小桥":小溪上的小桥。 41. "支溪东行":沿着分支的小溪向东行走。 42. "三四折":多次转折。 43. "姚君贵聪门":友人姚贵聪的家门。 44. "俯门而航":靠近家门划船。 45. "柳、竹翳密间":柳树和竹林密集的地方。 46. "循渠而出":顺着水道前行。 47. "一色荷花":全都是荷花的景色。 48. "红披绿偃":红花绿叶随风摇曳。 49. "葳蕤":形容枝叶繁茂的样子。 50. "香气勃郁":香气浓郁。 51. "冲怀罥袖":香气扑鼻,萦绕在衣袖之间。 52. "掩苒不脱":香气持久不散。 53. "小驻古柳根":在古老的柳树根部稍作停留。 54. "两罂":两个瓦罐。 55. "菱芡数种":几种菱角和芡实。 56. "复引舟入荷花中":再次引导船只进入荷花丛中。 57. "歌豪笑剧":唱歌豪放,谈笑风生。 58. "响震溪谷":声音在溪谷中回响。 59. "风起水面,细生鳞甲":微风吹起水面,泛起丝丝涟漪。 60. "流萤班班":闪烁的萤火虫。 61. "奄忽去来":忽明忽暗,瞬间消失。 62. "夜既深,山益高且近":夜晚更深,山势更高且显得更近。 63. "森森欲下搏人":山林阴森,仿佛要扑过来。 64. "天无一点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65. "星斗张明":星光璀璨。 66. "错落水中,如珠走镜":星星倒映在水中,如同珍珠在镜子中闪耀。 67. "隶而从者曰学童":随行者名叫学童。 68. "嘲哳":形容声音嘈杂。 69. "能为百鸟音":能够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 70. "周辅":同行的友人。 71. "皆纨绮世家":都是富有的家庭出身。 72. "积岁忧患":多年来历经磨难。 73. "羁旅异乡":在外地滞留。 74. "家在天西南隅":家在天边的西南方向。 75. "引领长望":抬头向远方张望。 76. "不可归":无法回家。 77. "开口一笑":开怀大笑。 78. "皆应曰":都回应说。 79. "嘻!子为之记":哎呀,你得为这次旅行写篇游记。
去完善
赏析
王质这首《游东林山水记》将游览的情景写得生动细致,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在领略自然美景时的情感变化,既有愉悦之情,又有悲凉之感。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手法,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东林山水记》是南宋诗人王质的一首描绘东林山水风光的诗。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为南宋后期,大约公元125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王质的生活并不平静。他曾在朝廷任职,但因不满当时政治腐败而辞官回乡,过着隐逸生活。这段经历使他对自然风光有着深厚的感情,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南宋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国家政权受到威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在东林山水这片净土上,王质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他通过描绘东林山水的美丽风光,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