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吃果子
尽力提来不等闲,要寻知己验来端。
可怜临水探红尾,依旧茫茫失钓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尝试理解并非易事,要寻找有共鸣的人来检验我的理解是否准确。
可叹的是,我就像站在河边试图捕捉红色尾巴的鱼一样努力,结果却仍然是一无所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洞山: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境内的一处名胜古迹,因山中有一溶洞而得名。
2. 吃果子:原意是指品尝水果,这里可能暗示禅宗公案故事中的一些启示。
3. 释坚璧:一位古代诗人的名字,具体生平不详。
4. 尽力提来不等闲:指竭尽全力去完成某件事情,不能轻易放弃。等闲,轻易。
5. 要寻知己验来端:要寻找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或想法是否正确。
6. 可怜临水探红尾:表示一种无奈的情景,想要得到某种东西却未能如愿。临水,靠近水边;红尾,红色的尾巴,可能是比喻某种美好的事物。
7. 依旧茫茫失钓竿:仍然迷茫地失去了钓鱼竿,形容虽然尝试了却没能达到目的。
去完善
赏析
《洞山吃果子》这首诗词的意境独特,寓含着深深的禅意和人生哲理。诗人以“尽力提来”、“要寻知己”等词语展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倡导人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诗中“可怜临水探红尾,依旧茫茫失钓竿。”这两句则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境和挫折。虽然最终可能无法达成所愿,但这一过程中的体验与成长仍具有重要意义。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描绘出人生的哲思,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洞山吃果子》,是唐代僧人释坚璧所创作的五言诗。从诗中的内容和风格来看,这是一首描绘僧侣生活的诗歌。
创作时间:公元841-860年之间,正值唐朝中期。
人生际遇:释坚璧是一位在唐朝时期著名的僧人,他出家后潜心修行,游历四方,曾在洞山地区修行。他在洞山期间,与当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时代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宗教文化发展迅速。佛教作为当时的主流宗教,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都热衷于参禅悟道,僧侣们也因此有了更多与世俗接触的机会。这首诗就是释坚璧在与当地居民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灵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修行的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