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伟长学士赴漕河北
甘陵孤垒起纤埃,趋诏东南武库来。
天子此时知国器,生民从古寄贤才。
神锋立断无留刃,筹笔先机有疾雷。
行见司徒封露布,邺城歌舞夹行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甘陵这座小小的堡垒上,飘扬着一丝丝尘埃,受到皇帝的召唤,来自东南方向的武器库。皇帝在这个时候深知国家的重要武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从古至今都在期待着贤能的人才。神兵利器立马斩断一切阻碍,没有留下一点刀刃,善于筹谋的人总是能够预见先机,就像雷霆万钧一样迅速。很快就可以看到司徒献上胜利的捷报,那时邺城的歌舞将会围绕在军事指挥台的两侧。
去完善
释义
1. 甘陵:古代的地名,位于现在的河南省。
2. 武库:指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地方。
3. 国器:比喻国家的重要人才或器物。
4. 生民:指人民大众。
5. 古:这里指自古以来。
6. 贤才:指有才干的人。
7. 神锋:形容军队锐不可当的战斗力。
8. 立断:立刻决定。
9. 留刃:指不战而退。
10. 筹笔:指筹划策略。
11. 先机:预先洞察事物变化的趋势。
12. 疾雷:比喻迅速的行动。
13. 司徒:古代官职名称,负责民政和军政事务。
14. 露布:古代通报胜利消息的文书。
15. 邺城:古代的地名,位于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
16. 行台:古代中央政府派遣到地方的高级行政机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雄壮的笔触描绘了杜伟长学士奔赴河北的场景。首句“甘陵孤垒起纤埃”通过描述战争的背景,为整首诗奠定了紧张的气氛。紧接着,诗人用“趋诏东南武库来”展现出杜伟长临危受命、英勇赴任的形象。第三句和第四句则赞美了他在国家危难关头的勇敢担当和聪明才智。
接下来的“神锋立断无留刃,筹笔先机有疾雷”两句,既是对杜伟长军事才能的高度肯定,也预示着他将在战场上取得辉煌的战绩。最后,“行见司徒封露布,邺城歌舞夹行台”一句,预示着胜利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对杜伟长的深深信任和祝愿。
总体而言,这首诗将悲壮的战争场景与英雄的人物形象完美结合,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同时,通过对杜伟长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杜伟长学士赴漕河北》是北宋著名文人胡宿所创作。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57年,正值宋仁宗嘉祐二年。此时,胡宿任职于太学,与翰林院学士杜伟成为同事,相交甚好。
在北宋时期,科举制度已经相当成熟,许多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为官。杜伟长作为翰林院的学士,即将被任命为漕河地区的官员。然而,当时的漕河地区水患严重,治理难度较大,百姓生活困苦。
胡宿在此时写下这首送别诗,表达了对杜伟长的关心和期望。他希望杜伟长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未能亲自参与治理的遗憾。在这首诗中,胡宿以饱满的激情和深深的关切,描绘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国家治理的忧虑和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