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向馆使赴陕郊
陕服由来二伯居,使君新诏拥犀渠。
门连象魏施行马,地控崤函佩左鱼。
世德高华河里旧,土风淳厚召南余。
政成期月须严召,行见追锋走传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陕服地区历来是重要居所,新任命的地方长官执掌兵权。
门前有象魏之门楼, 地控制着险要的崤函通道,配戴着左鱼的官员在此执行使命。
世家美德在河洛地区流传已久,淳朴的风俗仍然存留在召南地区。
期待在这里成功治理并等待提升的机会,很快就能看到飞骑疾驰来传达皇帝的命令。
去完善
释义
1. 向馆使:指派遣到陕州地区的地方长官。
2. 陕郊:指陕州地区的疆域。
3. 二伯:指的是西周时的周公和召公两位贤臣,他们各自负责管理一个地域,这里借指陕州的地理位置重要。
4. 犀渠:犀牛皮制成的铠甲,这里用来形容地方长官的威仪。
5. 象魏:古代宫廷外的两个木台,用来发布法令和政策。
6. 施行马:古代官吏出行的一种骑马方式,表示官员的威严。
7. 崤函:崤山和函谷关,位于陕州地区的地理要塞。
8. 佩左鱼:左鱼是古代官员的符信,佩戴在左边的衣襟上,代表身份和权力。
9. 世德高华:世代积累的德行和高尚的风俗。
10. 河里:古代的河内地区,位于陕州附近。
11. 召南:诗经中的一首,描述了周朝初期陕州地区的风土人情。
12. 政成期月:指官员治理国家取得成效的时间期限。
13. 严召:严密的召唤,形容对地方长官的重视和期待。
14. 追锋:古代传递紧急军情的驿骑。
15. 走传军:传达军事命令的信使。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送向馆使赴陕郊》,是作者胡宿为送友人前往陕郊任官而作。全诗描绘了陕郊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履新的祝福和对国家治理的期许。
首联“陕服由来二伯居,使君新诏拥犀渠”,介绍了陕郊地区的历史地位和人文背景。二伯指的是周朝的周公和召公,他们曾在此地建立封国,分陕而治。使君则指即将上任的官员,他们手持犀渠(犀牛皮制成的盾牌),象征着责任和勇气。
颔联“门连象魏施行马,地控崤函佩左鱼”,描述了陕郊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遗产。象魏是古代的一种建筑标志,这里用来形容陕郊地区的门户地位。崤函则是陕郊地区的著名关隘,左鱼则是古代官员佩戴的印章,象征权力。
颈联“世德高华河里旧,土风淳厚召南余”,赞扬了陕郊地区的家风传统和地方文化。河里和召南都是历史上的地名,这里用来代表陕郊地区的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
尾联“政成期月须严召,行见追锋走传军”,表达了对友人的期许和祝愿。期月是指一个月的期限,严召是古代的召见制度。这两句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在陕郊地区完成政绩,一个月后就受到皇帝的召见,同时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贡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向馆使赴陕郊》是北宋诗人胡宿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48年,此时正值宋朝中期,社会相对稳定。
在这一年里,胡宿正担任翰林学士的职务,与朝政息息相关。他在这段时期积极参与朝廷的政务活动,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团结付出了努力。然而,宦海浮沉,他也曾遭遇挫折,如与政敌间的明争暗斗等。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胡宿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大局着想。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宋仁宗在位时,虽然国家经济、科技和文化得到一定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譬如边境战争频发、官僚腐败严重以及民生问题突出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朝廷多次进行改革尝试,以求推动国家向前发展。而这期间,胡宿亦以其学识与智慧,积极投入到这些改革事业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