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石寺
溪碧照浮航,仁祠紫界墙。
窗扉衔远色,树石纳余凉。
升讲林花落,抛生水鸟翔。
逢僧谈止观,数刻尽牛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溪水映照游船,仁爱的祠堂和紫色的围墙。
窗户吸收远方的景色,树木和石头接纳剩余的阴凉。
散步时林花飘落,抛掷水面的鸟儿飞翔。
遇到僧人谈论佛学,片刻之间已过牛鸣香。
去完善
释义
1. 溪碧:溪水呈现出的绿色。
2. 浮航:指在水面上漂浮的船只或木筏。
3. 仁祠:指供奉神佛、圣贤的祠堂庙宇。
4. 紫界墙:这里指的是寺庙的围墙。
5. 窗扉:窗户。
6. 衔远色:意为远方的景物映入眼帘。
7. 树石:树木和岩石。
8. 纳余凉:意为自己在树荫下或者岩洞中避暑乘凉。
9. 升讲:指高僧讲解佛经。
10. 林花:树林中的花朵。
11. 抛生:这里指的是抛洒生活,远离世俗的意思。
12. 水鸟翔:水鸟飞翔。
13. 逢僧谈止观:与僧人谈论佛教的教义。
14. 数刻:一段时间。
15. 尽牛香: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像一头牛身上的香味消失一样迅速。
去完善
赏析
《浮石寺》是一首描绘佛门胜地的五言诗。诗人以清新的笔触,通过对外在环境的细腻观察,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禅宗景象。“溪碧照浮航”,以溪水倒映的船只写景,突出了山间溪水的清澈和环境的静谧。“仁祠紫界墙”一句则描绘了寺庙庄严肃穆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佛家的威严。接下来,“窗扉衔远色”表现了诗人站在窗前的思绪,遥望远处的美景;“树石纳余凉”则是利用自然景物来制造清凉的氛围,寄托诗人的心境。
“升讲林花落”描述了听经闻法的地点以及场景,落叶纷飞间传递出岁月的痕迹与生命的无常,为整首诗增添了几分哲理思考。“抛生水鸟翔”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展示出一种清幽闲适的生活态度。最后两句“逢僧谈止观,数刻尽牛香”则表达了诗人在寺中的体验,通过与僧人交流止观法门,瞬间忘却世俗的烦恼,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净化。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展现了诗人对禅意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浮石寺》是北宋著名诗人胡宿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60年,正值北宋初年。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
胡宿作为北宋的一位文人官员,他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也非常丰富。他曾担任过高官,但在官场上的遭遇却并不如意。这使得他更加向往山林间的宁静生活,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在《浮石寺》这首诗中,胡宿通过对浮石寺周围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成为了北宋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