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二首儿四日雷二异
咸淳七年正二月,天灾人异何稠叠。
细推厥咎端有繇,孤臣未言先泣血。
日当丙子月当寅,湖州毘山有妖孽。
曹家产子威杀人,二首一身连骨节。
左首似爹右似娘,浑舍惊走趾欲折。
里胥不敢上其事,一州喧喧腾颊舌。
从来天子天下首,二首之占何待说。
我闻唐家仪凤年,的证端为今日设。
泾州之民有生儿,异干同躯不容裂。
是时武氏乘其夫,唐祚中微殆将灭。
圣朝家法与唐异,四星在天循轨辙。
咎在君阳非太阴,娲羿虽殊祸俱烈。
人妖示变未三旬,二月天灾来不辍。
粤从己亥至壬寅,据历雷声未当发。
胡为砰訇震天鼓,四日四夜声不绝。
上天威怒端有意,要使吾君用刚决。
夏竦奸邪致天变,仁皇感悟真明哲。
只凭霹雳一声雷,扫去有同汤沃雪。
后来高庙遵故典,汤相罢归同一诀。
奈何灾异过两朝,犹复留此大饕餮。
二首之儿四日雷,占虽不同应无别。
作诗会入五行传,谨勿流传取剠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咸淳七年正月,自然灾害与人世异象频繁出现。仔细剖析原因,责任不可推卸,孤独的我为此泪流满面。这一天恰好是丙子日,月份正好是寅月,浙江湖州的毘山地区出现了妖邪之事。一个叫曹产的妇女生下了拥有两颗头颅和一颗身体的孩子,两只头颅分别像父亲和母亲,这个消息让整个家庭惊恐万分。当地官吏不敢上报此事,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州郡。自古以来,天子都是国家的首领,这个有两个头的婴儿预示着什么呢?据说唐朝仪凤年间,也有类似的怪事发生。当时武则天正在篡夺皇位,唐朝国运衰微,可能就此灭亡。但本朝的政策与唐朝不同,众星正常运行。这种灾祸主要是由君王引起的,尽管原因不同,但最终的结果都会带来灾难。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出现了这种人妖变异的事情。从己亥年到壬寅年,按照历法规定,响雷季节还没有到来。然而不知为何,雷声却响彻天际,持续了四天四夜。这可能是上天的愤怒,希望让我们英明的君主采取果断行动。当年的夏竦由于奸邪导致天象异常,仁宗皇帝突然醒悟,变得非常聪明。只等一声雷霆,就清除所有恶行。后来的高宗皇帝遵循旧制,汤相因为这件事被罢免回家。但是,这个灾难仍然延续到了两个朝代之后,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恶行。这个双头婴儿的出现和连续四天的雷声,虽然预测的结果不一样,但或许它们有着相同的意义。这首诗可能会被列入五行传记中,请小心传播,以免惹来麻烦。
去完善
释义
1. 咸淳:南宋度宗赵禥的年号。
2. 天灾人异:指自然灾害和奇异现象。
3. 细推厥咎:详细推究产生灾祸的原因。厥,代词,其。咎,过失,此处引申为原因。
4. 由端:原因,原委。
5. 孤臣:指孤单无援的臣子,这里指作者自己。
6. 泣血:形容极度悲痛。
7. 丙子:天干地支的排列组合之一,这里用作纪日。
8. 月当寅:农历正月或二月。寅,地支第三位,对应农历正月或二月。
9. 毘山:今浙江湖州市境内的一座山。
10. 妖孽:比喻怪诞反常的事物。
11. 曹产:姓氏。
12. 威杀人:表现出强烈杀气的人。
13. 二首一身:一个身体有两个头。
14. 浑舍:全家人。
15. 里胥:古代基层政权职官。
16. 一州:一个州郡。
17. 喧喧腾颊舌:形容议论纷纷。
18. 历来天子:过去的皇帝。
19. 首:开始。
20. 唐家仪凤年:唐朝时期,仪凤年间出现过一个身有两头的婴儿。
21. 的证:确凿的证据。
22. 忍裂:忍受不了而崩溃。
23. 武氏:武则天。
24. 唐祚:唐朝的国运。
25. 中微:衰落。
26. 圣朝家法:宋朝的家国传统。
27. 四星在天:暗指宋朝四个皇帝。
28. 咎在君阳:错误在于君王,即皇帝。
29. 娲羿:指天上的神明。
30. 三旬:三十天。
31. 己亥至壬寅:宋朝咸淳七年所经历的三个时间段。
32. 雷声:雷电声音。
33. 砰訇:形容声音巨大。
34. 胡为:为什么。
35. 砰訇震天鼓:指雷声如同震天的战鼓。
36. 彭蠡:神话中的龙伯国人。
37. 仁皇:宋仁宗。
38. 夏竦:北宋著名大臣,曾任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职,后被贬谪。
39. 雷声一声:比喻强烈的震撼。
40. 高庙:宋高宗。
41. 汤相:商汤时的丞相伊尹。
42. 同一诀:同样的道理。
43. 大饕餮:喻指严重的灾难。
44. 五行传:古代一种记载天文、地理、人事的书籍。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自然现象、历史事件以及谶纬思想的作品。诗人以“二首之儿四日雷”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为背景,引入了历史上的相似案例(唐代仪凤年间百姓生子、异干同躯)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朝廷存在奸邪之人,导致灾异频发)。诗人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了对君主刚决、惩奸除恶、拨乱反正的期许,同时也暗示了未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忧虑。全诗情感深沉,语言华美,展现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记二首儿四日雷二异》是南宋诗人高斯得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64年,正值南宋末年的乱世之中。
在这特殊时期,南宋政权日渐衰落,北方的金国和蒙古帝国相继入侵。高斯得作为一位文人墨客,深感国家危亡之际,个人的命运浮沉。他在这一年间,曾出任临安府教授、监察御史等职,但无奈时局艰难,难以有所作为。这一时期,他与友人唱和诗歌,寄寓家国之忧。
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是动荡不安。金国南侵,使得南宋的疆土不断丧失;而蒙古铁骑更是势不可挡,屡次攻破南宋防线,使得南宋朝廷岌岌可危。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高斯得的诗作充满了忧虑和感慨,他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