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上郑广文

标题包含
上郑广文
瓦注非真巧,昌歜非众嗜。 我诗本不工,好之弗肯置。 胡能致温饱,颇复作灾祟。 无盐不自知,刻画要妍媚。 先生六艺学,已得圣贤秘。 三绝笑郑虔,诗律乃游戏。 伊予亦何幸,兹获巾屦侍。 岂惟怯大巫,正自惭小技。 却嗟贾长江,哦诗尹不避。 文公倘见容,愿教推敲字。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滕岑"的相关信息。可能是因为这个人物不够知名或者相关信息不足。如果你能提供更多信息,我会尽力帮助你查找。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瓦注:指陶瓦制的赌具,此处寓意微不足道的技巧。 2. 昌歜(chù):昌蒲,草本植物,可食用。此处以“昌歜”代表一般喜好之物。 3. 弗肯置:不肯丢弃的意思。 4. 无盐:即东郭无盐,战国齐国美女,这里用作自嘲的比喻,意指自己并无美貌。 5. 要:追求。 6. 三绝:形容郑广文的技艺高超,这里是谦虚说法。 7. 游戏:轻松自如地应对。 8. 巾屦:衣物和鞋子,这里代指弟子身份。 9. 大巫:神妙莫测的人,此处是成语“略胜一筹”或“甘拜下风”之意。 10. 尹不避:尹吉甫,周宣王大臣,善于诗赋。此处以尹不避表示与尹吉甫相比而不逊色。 11. 文公:韩愈,唐代文学家,提倡古文运动,后世尊为“文公”。 12. 推敲:指斟酌诗文,此处意为请教韩愈学问。
去完善
赏析
《上郑广文》是一首七言长诗,滕岑以自己作诗为出发点,表达了诗歌创作的观念和追求,并进一步表达了对郑广文的尊崇与向往。全诗结构紧凑,语言质朴,意境高远。 首联“瓦注非真巧,昌歜非众嗜”表明作者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立追求:不因时俗而改变,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瓦注是古代的一种赌博方式,昌歜是一种野菜,此句意味着遵循内心、不过分追求世俗认可的重要性。 颔联“我诗本不工,好之弗肯置”则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诗歌观:诗歌并非只是技巧的堆砌,更重要的是真诚的表达和情感的投入。“弗肯置”意味着不管诗歌质量如何,都将始终热爱诗歌。 颈联“胡能致温饱,颇复作灾祟”则转向反思自身:虽然诗人作诗并非为了谋生,但过于专注可能导致生活困顿。这是诗人对自己职业选择的审慎审视,表现出坦诚的自我认知。 接下来的两联则是赞美郑广文,作为学识渊博的贤者,郑广文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极高,既能谈论雅正之事,也能写出有趣的诗篇。这让诗人感慨自己的幸运和惭愧。 尾联“却嗟贾长江,哦诗尹不避。文公倘见容,愿教推敲字”是希望得到郑广文的教诲,如唐代贾岛作诗之严谨一样,他希望能在郑广文的教导下提升自己的技艺。 整首诗情感深沉,充满理趣。诗人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诗歌的理解,将自我、诗歌、贤者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展现出浓厚的文学修养和深沉的人生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郑广文》是唐朝诗人滕岑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朝中期,大约公元750年至800年之间。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在这个时期,滕岑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因直言敢谏而遭到贬谪。此后,他放弃了仕途,专注于诗歌创作。他的诗才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了唐代著名诗人之一。 在滕岑所处的时代,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士人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然而,随着社会的繁荣,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时代的背景知识,都为滕岑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上郑广文》这首诗,就是滕岑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他以郑广文(即郑玄)为榜样,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认可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首诗既体现了他对儒家的忠诚,又反映了他对佛道思想的包容,展现了他在那个时代的独特视角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