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方薄山居
江村宜晚景,老眼见来稀。
远岫屏六出,残霞锦一机。
月华池上好,暑气竹间微。
不羡御风列,旬余五日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江边的小村庄最适合欣赏夜晚的美景,因为老年人视力已不如从前。远处山间的屏障上飘落着雪花,夕阳的余晖如织锦般绚烂。月光洒在池塘上,周围的竹子挡住了热气。我不羡慕那些乘风飞翔的神仙,因为在这美好的乡村度过半个月就足够了。
去完善
释义
1. 江村:江边的小村庄;
2. 晚景:夕阳西下的景色;
3. 老眼:老年人的视力;
4. 来稀:指见到的东西稀少;
5. 远岫(xiù):远处的山峰;
6. 屏:屏风,此处作动词用,意思是像屏风一样遮住;
7. 六出:雪花的别称;
8. 残霞:晚霞;
9. 锦: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
10. 一机:一段织物的意思;
11. 月华:月光;
12. 池上:池塘边;
13. 暑气:炎热的天气;
14. 微:微弱,减轻;
15. 不羡:不羡慕;
16. 御风列:能乘风飞翔的仙鹤等生物;
17. 旬余:满十天;
18. 五日归:五天回来一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度山居民宿的美好画面。首联“江村宜晚景,老眼见来稀”表现了乡村美景的适宜性和珍稀性,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颔联“远岫屏六出,残霞锦一机”通过对“屏六出”和“锦一机”的巧妙比喻,形象地展示了远处山峦起伏的画面以及晚霞如织的壮丽景象。颈联“月华池上好,暑气竹间微”通过月圆池塘、竹林清凉的细节描绘,展现出诗人在此处的愉悦心情。尾联“不羡御风列,旬余五日归”表达出诗人不慕神仙生活,只想在这美景中多停留几日的情感。整首诗以景抒情,富有哲理,展现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方薄山居》是南宋诗人滕岑的一首田园诗,创作于公元1265年。
当时南宋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蒙古大军南侵,国家动荡不安。滕岑身处乱世,对家国破碎感到忧虑和痛心。为了避乱,他远离繁华的都市,来到一处宁静的山居。在这里,他与世无争,过着简朴的生活。在观察田园风光的同时,他也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灵得到了平静和慰藉。
此外,滕岑生活在南宋末年,这是一个文学、艺术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文人墨客喜欢以诗词歌赋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色。这种社会风气对滕岑的影响颇深,他继承了前辈诗人杜甫、陆游等人的风格,并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创作出了这首优美的田园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