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永泰显上人个中庵 其一
葛藤遍诸方,悟者能几个。
谁知个中庵,鑪火但趺坐。
斋钵幸不空,法轮常自磨。
饥餐困来眠,工夫没量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题永泰显上人个中庵 其一》是南宋诗人滕岑创作的一首五言诗。下面是这首诗的注释:
1. “葛藤”:指佛教教义的繁琐论述。
2. “诸方”:指各个地方。
3. “悟者”:指领悟佛法的人。
4. “个中庵”:指永泰显上人的庵室。
5. “鑪火”:指佛堂的香火。
6. “趺坐”:又称跏趺坐,佛教徒修行时的一种坐姿。
7. “斋钵”:指供僧侣食用素食的钵盂。
8. “法轮”:比喻佛教教义的传播。
9. “磨”:磨砺,磨炼。
10. “饥餐困来眠”:描述修行生活的简朴和自然状态。
11. “工夫”:此处指修行的功夫或境界。
12. “没量大”:形容功夫深不可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显上人共度禅定时光的意境。首联“葛藤遍诸方,悟者能几个”,用葛藤比喻禅宗公案,意指禅宗修行之途遍布困难,领悟其真谛的人少之又少。次联“谁知个中庵,鑪火但趺坐”,诗人表示知道这个修禅的庵堂,其中的僧人在炉火旁打坐冥想。“鑪火”不仅象征着禅宗修习之火,也表现出诗人在冬日的寒冷中仍然坚守信念。颈联“斋钵幸不空,法轮常自磨”,表现了显上人即使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持修炼,保持内心平静。尾联“饥餐困来眠,工夫没量大”,写出禅修生活虽然简朴,却蕴藏着深深的佛学智慧,这种精神力量是难以估量的。整首诗展现了僧人坚定不移、不受世俗影响的修行态度,传达出诗人对禅宗信仰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题永泰显上人个中庵 其一》是南宋著名文人滕岑在公元1205年创作的。这一年,滕岑任知州,由于战争原因,百姓生活困苦,使得他内心倍感忧虑。这一时期的滕岑,正在积极寻求救国之道,希望以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帮助国家走出困境。
在这一时期,南宋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金国入侵,北方大片领土丧失,国内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滕岑深感自己作为文人的责任,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这首《题永泰显上人个中庵 其一》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诗中,滕岑通过对永泰显上人个中庵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他用深沉的诗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疾苦,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