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乐天目昏

标题包含
次韵乐天目昏
百年今已八十五,此去光阴能几多。 足病半生为我祟,目昏今日奈渠何。 也知乱膜无方法,正为躭书被折磨。 瞽者欲行须用杖,不如安稳坐盘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滕岑"的相关信息。可能是因为这个人物不够知名或者相关信息不足。如果你能提供更多信息,我会尽力帮助你查找。
去完善

译文
如今我已经85岁了,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度过。 我的脚病纠缠了我大半辈子,视力模糊也不能奈何它。 我知道自己的眼睛状况无法改善,都是因为我太过沉迷于读书所导致的。 盲人出行需要依靠拐杖,我不如就安安稳稳地坐在原地吧。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指按照原诗的韵脚来和诗。 2. 乐天: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字。 3. 百年:泛指一生。 4. 八十五: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的年龄。 5. 去:离。 6. 光阴:时间。 7. 几多:多少。 8. 足病:脚病。 9. 半生:指过去的大部分时间。 10. 为我崇:为我所困扰。 11. 目昏:视力模糊。 12. 今日:现今。 13. 奈渠何:拿它怎么办。 14. 乱膜:这里指眼睛的病变。 15. 方法:治疗手段。 16. 正为:正是因为。 17. 躭书:沉迷于读书。 18. 被折磨:受到疾病的困扰。 19. 瞽者:盲人。 20. 欲行:想要行走。 21. 须用杖:需要借助拐杖。 22. 安稳:安全稳妥。 23. 坐盘陀:坐在原地不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诗人对于人生暮年、疾病与孤独的感受。诗人在首联便表达了他的年纪已经85岁,感叹所剩光阴不多,进入了一个临近生命终点的状态。而“百年”一词则是中国古代常用以表示寿命的词语。颔联则通过“足病”和“目昏”两个症状来表达诗人身体机能的衰退,他虽然感到无奈但并无太多办法。颈联则透露出诗人在读书时因过度投入而导致眼睛疲劳过度,同时也暗示了他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最后两联则借用了盲人需要拐杖行走的比喻,反映了诗人渐渐失去视力的现状,但他选择安静地坐在那里,保持内心的平静。整首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面对衰老和疾病的达观态度,以及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这个时期,滕岑创作了《次韵乐天目昏》这首古诗。这一年,滕岑已经五十五岁,人生进入了晚年阶段。在这段时间里,滕岑虽已年迈,但仍在文学领域活跃,他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对国家治理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由于社会动荡和党争激烈,他的许多建议并未被采纳,这使得他感到壮志难酬。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北宋时期国家疆土广阔,经济文化繁荣,但朝政却十分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党争在政治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范仲淹、欧阳修等改革派人士与保守派进行激烈的斗争,导致国家政治局势不稳定。作为文人的滕岑,无法改变这一局面,只能通过诗文表达自己的忧虑和对社会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