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日出郊

标题包含
秋日出郊
早是清和便束装,只今庭叶报新凉。 山应险尽饶宽大,水欲平来尚激昂。 已服官常犹潦草,未纾民力要商量。 鲜于司马经行处,文物彬彬意绪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曹彦约(1157年-1228年),字简甫,号昌谷,南康军都昌县(今江西九江市都昌县)人。南宋大臣、文学家,理学家程颐的外孙。 曹彦约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文采斐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早点儿整理好行囊,如今庭院中的树叶已经感受到了秋天的凉爽。 山中险峻的景色也变得开阔起来,水流也逐渐平静下来。 虽然公务繁多,但还不能完全满足民众的需求,需要进一步讨论。 在这鲜于司马经过的地方,文化遗产丰富,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去完善
释义
1. 清和:即清和月,农历四月,此月天气清明和暖,故称。 2. 束装:整理行装,准备出行。 3. 庭叶:庭院中的树叶。 4. 新凉:指凉爽的秋天。 5. 山应险尽饶宽大:这句是说山脉险阻已经过去,现在更加宽阔广大。 6. 水欲平来尚激昂:这句话意味着水流即将平静,但仍存在激荡的状态。 7. 已服官常犹潦草:指的是虽已就职为官但还要认真考虑事务处理的方式方法。 8. 未纾民力要商量:还没有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需要仔细商议应对方案。 9. 鲜于司马经行处:鲜于,复姓;司马,古代官职名称;经行处,行走经过的地方。整句话是指鲜于司马曾经行走过的地方。 10. 文物彬彬:这里指文化人物众多,人才济济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秋日出郊”,描述了诗人秋日出郊时的所见所思。首联“早是清和便束装,只今庭叶报新凉”,写诗人一早起来就感受到了秋天的清凉,庭院中的树叶也带来了新的凉意。这里的“清和”指的是秋天的凉爽气候,而“束装”则暗示诗人即将出郊。 颔联“山应险尽饶宽大,水欲平来尚激昂”,写诗人看到山水景象的感受。山中险峻之处已经走过,现在感觉更加宽广;水面看似平静,实际上仍然充满了活力。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赞赏,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豁达与坚定。 颈联“已服官常犹潦草,未纾民力要商量”,写诗人作为官员的责任与担当。虽然已经在公务上付出了努力,但仍然感到做得不够细致;还没有完全解决民众的问题,需要继续思考与探讨。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和高度责任感。 尾联“鲜于司马经行处,文物彬彬意绪长”,提到鲜于司马(即鲜于枢)曾经经过的地方,这里的文化气息浓厚,令人回味无穷。诗人以此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示自己要继承和发扬这种深厚的文化传统。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风光和诗人内心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敬业以及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颇具艺术价值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出郊》是南宋诗人曹彦约的一首描绘秋日田野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00年左右,即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曹彦约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曾在朝廷担任要职,但因与权臣不和而遭到排挤,被迫离开京城,回到家乡闲居。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民生、关注自然,也使他有机会亲身感受秋天的美景。 在南宋时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曹彦约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的诗歌往往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治理的忧虑。然而,在这首诗中,他却以乐观的心态,通过描绘美丽的秋日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