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幸太学倡和
日月天回十二章,诏移清跸幸胶庠。
六龙稳转桥门曲,多士横穿锦仗行。
俎豆威仪瞻阙里,东西风教自周王。
太平谁谓初无象,四海形容在一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太阳和月亮轮流照耀着大地,皇帝下诏迁至清平安宁的学校。
六位神仙在曲径通幽的地方保持稳定,许多学者在锦绣华彩的队伍中穿行。
他们展示出庄重而威严的礼仪,彰显出周朝君王的风采。
谁能说天下太平的时候没有景象呢?四海之内的容貌尽在其中。
去完善
释义
《驾幸太学倡和》是宋代李格非创作的一首描绘皇帝亲临太学的诗歌。以下是对该诗中部分词句的注释:
1. 驾幸:天子车驾到达某地。这里指皇帝亲临太学。
2. 太学: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3. 倡和:唱和,一起写诗。这里表示与皇帝共同创作诗歌。
4. 日月天回十二章:表示时间的流逝,即一年过去了。十二章指一年中的十二月。
5. 诏移清跸幸胶庠:皇帝下诏前往太学。清跸指清理道路,不让闲杂人等通行。胶庠指太学。
6. 六龙稳转桥门曲:描述皇帝的銮驾缓缓驶过太学的大门。六龙指皇帝的銮驾,桥门指太学大门。
7. 多士横穿锦仗行:众多官员穿过华丽的仪仗队随行。多士指众多的官员。
8. 俎豆威仪瞻阙里:描述太学中庄重的仪式。俎豆是祭祀用的礼器,阙里是孔子的出生地。
9. 东西风教自周王:指太学作为文化中心,传播着东方和西方的教育理念。周王代指周朝。
10. 太平谁谓初无象:描述国家太平的景象已经显现出来。
11. 四海形容在一堂:指全国各地的人才汇聚在太学之中。
去完善
赏析
《驾幸太学倡和》是南宋文人李格非的一首五言诗,描绘了皇帝驾幸太学的盛大场景。本诗通过生动形象的场景刻画,展现了太学里的庄严与和谐气氛。“日月天回十二章”展示了君王的威严如同日月的照耀;而“诏移清跸幸胶庠”则表现了皇帝对于教育的重视。在细节的描绘上,“六龙稳转桥门曲,多士横穿锦仗行”生动地描述了皇帝进入太学时的庄重场面,彰显出朝廷的气派。
诗人通过对“俎豆威仪”的强调,传达了古代中国儒家礼仪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达了对此种教育方式的认同。"东西风教自周王"一句则进一步表明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而在全诗的结尾,诗人用"太平谁谓初无象,四海形容在一堂"两句表明,虽然盛世难求,但四海之内,文人雅士们共同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使得儒家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全诗层次分明,气势恢宏,展现了一副国泰民安、诗书传家的画面,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未来繁荣的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驾幸太学倡和》是北宋著名文人、诗人李格非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哲宗年间(公元990-1028年)。这个时期,宋朝在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和战乱后,逐渐步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李格非的人生际遇可谓是波澜起伏。他曾任太学正、国子监司业等职,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然而,随着朝廷的腐败和党争的加剧,李格非逐渐对自己的仕途产生了疑虑和失望。这种心境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使得作品充满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个时期的宋朝,政治斗争激烈,党争不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权力斗争。在这种背景下,李格非作为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既关注国家的命运,又关心民间的疾苦。他的诗歌作品,往往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出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