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洛阳名园记后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洛阳位于天下的中心,地势险要,既是秦陇的要害,又是赵魏的交通集散地,自古以来就是各方必争的战略要地。如果天下太平,那么洛阳就会相安无事。一旦有事端发生,洛阳首先会遭受到战火的洗礼。因此我常常说:“洛阳的兴衰,就是天下治乱的预兆。”
在唐朝贞观和开元年间,公卿贵戚在东都洛阳建立的馆舍府邸多达一千多处。然而后来战乱频仍,加上五代时期的混乱,这些曾经繁华的府邸被战车践踏,变成了废墟。昔日的高亭大榭,也被战火焚毁,化为灰烬,与唐朝一起消亡。所以我常说:“园林的兴废,就是洛阳兴衰的象征。”
既然天下的治乱可以从洛阳的兴衰中看出,而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园林的兴废中看出,那么我这《名园记》的诞生,难道真的是毫无意义的吗?
唉,那些公卿大夫们只知道追求自己的私利,全然不顾天下的治理,如果他们想要退休后能享受这样的园林之乐,恐怕是不可能的了。这就是唐朝最后衰落的原因啊。
去完善
释义
1. 洛阳:古都城市,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2. 挟:拥有。
3. 崤渑:崤山和渑池,均在河南省境内。
4. 当:位于。
5. 秦陇:指秦国和陇西地区。
6. 襟喉:比喻要害部位。
7. 赵魏:赵国和魏国。
8. 走集:交通枢纽。
9. 已:停止。
10. 贞观:唐朝初期一个盛世的年号,公元627-649年。
11. 开元:唐朝中期一个盛世的年号,公元713-741年。
12. 东都:洛阳别称。
13. 千有余邸:指许多高级住宅区。
14. 乱离:战乱。
15. 五季:指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约公元907-960年。
16. 酷:灾难。
17. 池塘竹树:园林景观。
18. 兵车:指战争。
19. 蹂践:践踏破坏。
20. 高亭大榭:高大华丽的亭台楼榭。
21. 烟火焚燎:火灾。
22. 无馀处:没有留下任何遗迹。
23. 候:征兆。
24. 治忽:治理国家的关键。
25. 退享:退休享乐。
26. 是已:即如此。
去完善
赏析
《书洛阳名园记后》是一篇描绘洛阳历史变迁及园林兴衰的散文。作者通过对比唐朝盛世和五代战乱时期洛阳园林的繁荣与荒废,揭示了洛阳的盛衰与天下的治乱息息相关。同时,通过对公卿大夫在朝为官时的自私行为的批评,表达了作者对天下治理的关心和责任。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历史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洛阳名园记后》是宋代文学家李格非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公元1116年,正值北宋末年,政局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李格非作为一名文人官员,对国家的兴衰感到忧心忡忡。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洛阳名园盛景不再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首诗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也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思。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李格非正处在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在官场遭受排挤,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关心民生,关注国家大事。这样的遭遇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时代的沧桑变化和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
此外,这个时代正是北宋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而洛阳作为北宋的都城,曾是繁华盛世的象征,但随着国家的衰落,洛阳的名园也渐渐荒废,成为了诗人心中的一抹忧伤。
综上所述,《书洛阳名园记后》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代,诗人在这个背景下,通过描绘洛阳名园的变迁,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