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初至象郡 其四

标题包含
初至象郡 其四
居近城南楼,步月时散策。 小市早收灯,空山晚吹笛。 儿呼翁可归,恐我意惨戚。 从来坚道念,老去倦形役。 天其卒相予,休以南荒谪。 宴坐及此时,聊观鼻端白。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居住靠近城南的高楼,月光下漫步散心。 集市早早地熄灭了灯光,空旷的山间夜晚传来笛声。 孩子们呼唤父亲回家,担心我的心情悲伤。 始终坚守信念,年老的身体已经疲倦不堪。 但愿老天最终能善待我,不要再把我贬谪到南荒之地。 现在可以静静地坐着休息,观察自己的呼吸。
去完善
释义
1. 居近城南楼:居住在靠近城楼的南边。 2. 小市早收灯:小镇的集市早早地就收起了灯火。 3. 空山晚吹笛:在寂静的山林中,傍晚时分传来悠扬的笛声。 4. 儿呼翁可归:小孩子呼唤着老人回家。 5. 恐我意惨戚:担心我内心充满了悲痛和哀愁。 6. 从来坚道念:一直以来坚守着内心的信念。 7. 老去倦形役:随着年岁的增长,对于尘世的各种约束感到厌倦。 8. 天其卒相予:上天最终会给予我庇护。 9. 休以南荒谪:在这南荒之地稍作休息。 10. 宴坐及此时:静坐下来享受此时的宁静时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李格非被贬至象郡(今广东)时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居住地附近的景象和心态。首句“居近城南楼,步月时散策”,点出诗人的居住环境以及闲暇时的活动。在月光下散步,体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接下来的“小市早收灯,空山晚吹笛”,则描述了诗人在象郡所闻所见,繁华的小镇早早地就熄了灯火,而空旷的山谷里却传来了悠扬的笛声。这些描绘,既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人情,也传达出诗人的感慨。 接下来“儿呼翁可归,恐我意惨戚”,表达了诗人心中的矛盾情绪。儿子唤他回家,是因为担忧他的心情过于沉重。这体现出诗人尽管身处异地,但依然心系家人,表现出深厚的亲情。然而诗人却说“从来坚道念,老去倦形役”,表达出他在面对困境时,始终坚守信念,即使年老也不轻易屈服于现实的无奈。这一句诗将诗人坚定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结尾两句“天其卒相予,休以南荒谪。宴坐及此时,聊观鼻端白”,则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坦然接受。他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虽然自己远在南荒之地,但也可以从中得到休息与安宁。通过观察鼻子前的细节,即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物,来寻找心灵的慰藉,这也体现出诗人超然的生活态度。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人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超脱的心态以及对家人的关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初至象郡 其四》是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李格非的作品。李格非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民生疾苦。他的一生辗转流离,曾任职于多个地方官职,体验了民间的疾苦,也目睹了统治者的腐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40年左右,当时他刚刚被任命为象郡太守,在前往象郡上任的途中,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歌。 在李格非的一生中,他曾担任过多种官职,从文官到武将,都在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南宋朝廷内部的腐朽和昏庸使他深感失望。他在《初至象郡 其四》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诗中写道:“潮声连夜入寒窗,灯火青荧掩映中。何日普天息战伐,海山深处访穷通。”表达了希望早日结束战乱,让百姓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 在李格非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面临着金国的威胁,内部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在这个背景下,李格非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文人,他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用自己的诗歌作品反映民间的疾苦,呼吁统治者关心民生,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因此,可以说《初至象郡 其四》是一首充满忧患意识的诗歌,展现了李格非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