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雨后初晴时我在想远方的路,夕阳西下独自走向愚昧的小溪渡口。
河水消退后的渡口显得清晰可辨,河边的村庄小路已经形成。漂浮在水面的木头树木似乎杂乱无章,却又似乎有规则。

去完善
释义
1. 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2. 江雨:江边之雨。这里指下雨过后。
3. 初晴:刚刚放晴。
4. 思远步:思念远方的行旅。
5. 日西: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
6. 独向:独自走向。
7. 愚溪渡:柳宗元曾居住的地方,位于今湖南省永州市。
8. 渡头:渡口处。
9. 水落:水位下降。
10. 村径:村庄的小路。
11. 成:形成。
12. 撩乱:纷乱。
13. 浮槎:漂浮的木筏。

去完善
赏析
《雨晴至江渡》是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的一首描绘江边景象的古诗。在雨中初晴的时刻,诗人在思考着远方的道路,独自向西走向愚溪渡口。河水退去,露出弯曲的小路,河中的木筏杂乱地漂浮在高树上。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面对雨后江边的美丽景象,以及他孤寂的心境。通过描写雨后河水的消退和木筏的凌乱,诗人传达了大自然神奇而宁静的力量,同时也揭示了他在困境中的坚韧与独立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雨晴至江渡》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雨后初晴的江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据史书记载,这首诗作于唐元和七年(812年),时值柳宗元因政治斗争失败而被贬永州司马期间。在这段时间里,他的生活遭遇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他在永州期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如《小石潭记》、《捕蛇者说》等,这些都反映了他在逆境中的坚韧精神和高尚情操。
在唐元和年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阶级斗争激烈,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柳宗元积极投身于政治改革,希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然而,由于他的政治主张触动了权贵的利益,最终导致了他的被贬。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诗文作品揭示社会的疾苦,唤起人们的关注和行动。
总之,《雨晴至江渡》这首古诗是在柳宗元遭受政治迫害、人生失意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自然美景,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他在那个动乱时代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