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寺
踏破祖师关,参黄仍吊颜。
龙分一脉水,鹤占半屏山。
塔影浮云外,松阴落照间。
本因闲到此,吟苦不能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句古诗所描绘的场景是,一个修行者在经过艰苦努力终于突破了难关,在参悟玄妙的过程中依然保持着对传统礼仪的尊重。然后描述了大自然的美景,如水中的龙,占据半屏山的鹤,暗示着这位修行者的境界之高。最后两句则是说,因为内心的闲适和安宁,所以来到这个美好的地方,尽管吟诗的时候非常刻苦,但依然无法让自己从这份宁静中抽离出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清源寺:不详,可能是某个古寺庙的名称。
2. 祖师关:可能是指禅宗祖师的境界或悟道之门。
3. 参黄:可能指的是黄粱梦,唐代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中的故事,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
4. 颜:这里可能指的是颜真卿,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5. 龙分一脉水,鹤占半屏山:形容景色优美。
6. 塔影浮云外,松阴落照间:描述寺庙周边的景色。
7. 本因闲到此,吟苦不能闲:表达诗人因为无聊来到这里,却因为诗兴大发而无法停止创作。
去完善
赏析
《清源寺》是南宋诗人戴栩创作的一首描绘清源寺风光的诗。诗中展现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象,以及作者在此地闲游的心情。首联以“踏破祖师关”表明作者已参透了禅机,但仍感叹“仍吊颜”的境地;颔联描述了清源寺附近的景物,龙分一脉水和鹤占半屏山表现出了静谧的氛围;颈联通过“塔影浮云外”和“松阴落照间”进一步勾勒出佛家的意境;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在闲暇时光来到此处,却因吟咏之苦而无法真正做到内心平静。整首诗语言优美,情境交融,既展示了佛家的超脱与豁达,又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无奈与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戴栩的《清源寺》是一首描绘宗教胜景和传达信仰力量的诗歌。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激化,民众普遍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在此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宗教研究和艺术创作,希望以佛教思想的力量化解现实世界的困境。
戴栩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宗教盛行的时代。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在官场上屡次失意,对现实社会充满了忧虑与无奈。因此,他在《清源寺》中寄情山水,表达了自己向往清静无为、寄托心灵的愿望。
同时,《清源寺》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南宋时期的佛教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寺庙建筑规模宏大,艺术风格独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的庇护所。此外,禅宗在当时的佛教体系中地位显著,强调内心觉悟和顿悟成佛,这种思想观念在戴栩的诗中得到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