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劒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劒气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莫,况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劒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动昏王室。
棃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这老翁不知该去往何处,双脚布满厚茧,在荒山野岭间徘徊,忧愁愈发浓烈
去完善
释义
玳筵:精美的宴席;急管:节奏急促的乐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长篇叙事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开篇至"罢如江海凝清光"为第一部分,生动描绘了公孙大娘剑器舞的惊人技艺,运用了一系列气势磅礴的比喻,展现出舞蹈的雄浑壮美。
"绛唇珠袖两寂莫"至"女乐余姿映寒日"为第二部分,诗人由眼前的舞姿联想到公孙大娘的传奇,再延伸到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字里行间充满对往昔繁华的追念和对现实衰败的叹息。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诗人将目光投向历史遗迹,在物是人非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人生感慨。结尾处以景结情,营造出一种苍凉悠远的意境。
整首诗虚实相生,既描写了眼前实景,又融入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人生思考,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深邃的历史眼光。通过对舞蹈艺术的赞美,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兴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时年五十六岁,正漂泊于夔州。此时的唐朝历经安史之乱,国势衰微,社会动荡不安。杜甫在少年时期曾亲眼目睹公孙大娘舞剑器的绝世风采,而今见其弟子舞剑,不禁感慨万千。他回忆起开元盛世时的繁华与辉煌,对比当下的沧桑巨变,内心充满悲凉与惋伤。诗中既有对公孙大娘高超技艺的赞美,也有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更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