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应庵华
亭亭相对两苍松,不觉当门触祖翁。
后代儿孙无著莫,忍听萧瑟起凄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茂盛对望两棵青松,不知不觉间正对着家门让我想起先人祖宗。可叹后世子孙无所作为,忍听着瑟瑟秋风带来的凄凉之声。
去完善
释义
1. 亭亭:形容植物茂盛直立的样子。
2. 对:面对面,彼此面对。
3. 苍松:老松树。
4. 当门:门前,正对着门口。
5. 触祖翁:指在祖宗面前冒犯或触犯。
6. 孙:后代,子孙。
7. 儿:儿子,此处泛指后代。
8. 无著莫:没有可以依靠的东西。
9. 忍:忍受,容忍。
10. 萧瑟:萧条冷落,凄凉。
11. 凄风:寒风,此处指风声凄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两位老者相对而坐,周围是苍翠的松树,显得宁静而庄重。诗人以此隐喻两位老者在学术上的探讨和交流,表达出对知识的敬畏和尊重。诗中的“触祖翁”一词则表达了这种交流的重要性。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后世子孙未能理解他们的成果而感到遗憾的心情,而这种遗憾在萧瑟的风声中显得更加深刻。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表达,传达了对于知识传承、交流和理解的珍视与担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赞应庵华》这首诗,出自于南宋末年的一位著名诗人和佛教大师——释文礼之手。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50年前后。
释文礼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然而在他成年后,因生活所迫而放弃了科举之路,转而投向了佛教的怀抱。他在当时战乱频繁、民生疾苦的社会背景下,以慈悲为怀,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抒发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之情。
这首诗《赞应庵华》,就是释文礼在南宋末年的社会环境中创作的。此时,南宋王朝已经岌岌可危,北方的金朝和西方的蒙古帝国都对南宋构成严重威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释文礼深感国家命运多舛,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他写下这首诗歌,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