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台
百尺荆台草径荒,如何前日谓云阳?
古今不尽迁移恨,依旧台边水渺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有一百尺的荆棘高台与草地小径共同存在的荒郊野外,之前怎么能够说是云雾之南的偏远之地呢?
从古至今,世事变迁带来的遗憾无尽无穷,只见那昔日的高台还在,而流水依旧渺茫无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荆台:古代楚地高台名,这里指代荆州的古建筑。
2. 百尺:形容荆台的高大。
3. 草径:杂草丛生的道路。
4. 云阳:古邑名,位于陕西省淳化县西北。
5. 古今不尽迁移恨:表示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事物在不断变迁,令人感叹。
6. 依旧:依然如故。
7. 台边水渺茫:形容荆台周围的江水浩渺,意境苍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荆台”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领悟。诗的前两句描述了百尺荆台的荒芜景象,昔日的繁华已不再,引人深思。第三句揭示了古今迁移的遗憾,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叹。最后一句描绘了台边水面的渺茫,象征着人生的虚幻与空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令人回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荆台》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文人孙光宪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创作于公元940年,即南唐保大八年。
当时正值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各地割据势力纷纷争霸,战乱频繁。而孙光宪本人亦经历了多个政权的更迭,曾在南汉、后蜀等地方担任官职,对当时社会的政治变迁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荆台》一诗中,孙光宪以荆台为背景,描绘了战乱时期的荒凉景象。他借古讽今,表达了对战乱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通过对荆台的描绘,也传达了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