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寒食清明之交社陵先生暂归省谒与诸生食
克风吹花次第芳。桃红李白蔷薇黄。
榆钱柳絮飞欲狂,酴醾引蔓草木香。
老人燕坐窥虞唐,日览千载游八荒。
群儿奔趋如群羊,走过东阡复西厢。
归来汗喘无可将,何如明窗治墨庄。
读诵经史声琅琅,首节间美非笙簧。
有如农夫勤理秧,秋来乃有千斯仓。
先生即至心不忙,背念衮衮倾三湘。
一语蹇吃涕泗滂,老大空得徒悲伤。
圣明天子坐未央,收拾俊杰罗文章。
褎然举首弃贤良,仲舒轼辙俱轩昂。
吾家有子雏凤凰,声价一日坏驰乡。
随群逐队恣颉颃,终抱粪壤如蜣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微风中,花儿依次绽放出芬芳的香气。桃花、李花和蔷薇花在春天里竞相开放,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景象。榆树的钱币状花朵和柳树的茸毛般种子在空中飘散,宛如狂舞。酴醾花的藤蔓蔓延,散发出草木的清香。
老人安然静坐,欣赏着春日的美景,感受着千年文化积淀带来的无尽魅力。而孩子们如同群羊般四处奔跑,穿梭在东边的田野和西边的菜园之间。回到家中,他们气喘吁吁,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或许在家中明亮的窗户下研墨写字,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诵读经书和史书的声音悦耳动听,犹如丝竹之声。就像农民辛勤耕耘秧苗,秋天便能收获满仓稻谷一样,学习知识能带给我们无尽的收益。
先生您的心神宁静,背诵经文如同滔滔江水,络绎不绝。然而,有时言语不顺,涕泗滂沱,让人感叹时光蹉跎,唯有徒留悲伤。在这圣明的时代,天子端坐于未央宫,选拔贤能之士整理文章典籍。人才辈出,杰出者卓然不群,如同董仲舒、苏轼一般才华横溢。而我们家的这位公子,本应如凤凰般尊贵非凡,却在随群逐队中虚度光阴,最终像屎壳郎一样追逐粪土。
去完善
释义
1. 克风:克是节制、克服的意思,这里指克制住春风;克风意指在春天的和风中。
2. 桃红李白:桃红是指桃花的颜色;李白则是对李花的描绘。
3. 榆钱:榆树的果实,形状像钱币,故称榆钱。
4. 柳絮:柳树的花絮,春季在空中飘荡。
5. 酴醾: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开白色花朵,香气浓郁。
6. 虞唐:虞舜和夏禹两位远古的君王。这里用他们治理国家的事例来形容社陵先生的德高望重。
7. 八荒:八个方向极远的地方,泛指四面八方。
8. 耆人:年长的老人。
9. 燕坐:安闲地坐着。
10. 日览千载:每天都阅读古往今来的书籍。
11. 八荒:四面八方,形容广阔无边的地域。
12. 东阡西陌:东面的农田和西面的道路,这里用来描述忙碌的场景。
13. 明窗:明亮的窗户。
14. 墨庄:书房。
15. 琅琅:象声词,形容读书声。
16. 首节间美:这里应该指的是诗经的第一篇《关雎》。
17. 非笙簧:形容声音比笙簧还要动听。
18. 八荒:四面八方,形容广大无边的地域。
19. 三湘:湖南省的三个地区,这里借用来比喻广阔的流域。
20. 老大:年纪大的意思。
21. 圣明天子:英明的皇帝。
22. 未央:未央宫,汉朝的皇宫,这里代指皇帝的宫殿。
23. 收拾俊杰:选拔杰出的人才。
24. 褎然: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褎如充耳”,形容人的仪表庄重。
25. 弃贤良:舍弃了儒家所提倡的德行才能兼备的人才选拔标准。
26. 仲舒轼辙:分别指的是西汉的董仲舒和东晋的王导,这两位都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27. 轩昂:气度不凡,姿态昂扬。
28. 随群逐队:跟随众人一起行动。
29. 恣颉颃:形容争相竞争。
30. 蜣螂:一种昆虫,主要以粪便为食,这里用来比喻那些追逐名利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乡村清明节景象的诗。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示了春天里大自然的美好。“克风吹花次第芳”,表达了春天的气息和花的绽放。“桃红李白蔷薇黄”则细致地描绘了各种花朵的颜色和姿态,使得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跃然纸上。
接着,诗人在描述自然的美丽时,又融入了人们的活动。“群儿奔趋如群羊,走过东阡复西厢。”表现出孩子们的天真烂漫,而“归来汗喘无可将”则表现了人们在辛勤劳动后的疲惫。这些描写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又蕴含了深深的哲理,表达了人应该像“明窗治墨庄”那样勤奋学习。
随后,诗人以生动的比喻来形容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比如“有如农夫勤理秧,秋来乃有千斯仓。”这句表明了知识就像庄稼一样,需要人们辛勤耕耘才能有所收获。最后,诗人用“圣明天子坐未央,收拾俊杰罗文章。”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期望,认为只有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国家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辛亥寒食清明之交社陵先生暂归省谒与诸生食》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袁甫所作。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11年(辛卯年)左右。这一时期的南宋正处于金、宋对抗的紧张局势下,战事频繁,民生疾苦。
袁甫作为南宋朝廷的一位官员,他的主要职责是处理地方政务。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在为国家和人民尽力奔走,然而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困境让他感到忧虑。他在诗歌中对百姓的生活状况表示了深深的关切,同时也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在个人生活方面,袁甫与他的妻子感情深厚,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们曾在清明节期间短暂分离,这次分离让袁甫深感思念之情。这也是他创作这首诗的主要原因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