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广州泰长老
老卢曾见老黄梅,一首长廊落韵诗。
既是同坑无异土,家私莫与路人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老卢:即唐代著名文人卢延让,他曾任庐州刺史,人们尊称他为“老庐”。
2. 老黄梅:指五祖弘忍大师。在黄梅东禅寺作偈语曰:“吾此门中,千五百人。得神通者,除了二三人。尽皆回首,闭户称臣。唤作一佛乘,非二佛之阶渐也。”这里用黄梅代指五祖弘忍。
3. 落韵诗:此处指的是卢延让的诗歌作品。
4. 同坑:佛教用语,比喻出自同一法门或同一种族。这里指五祖弘忍大师与卢延让都学习禅宗法门。
5. 家私:家庭财产或个人财富,这里引申为个人学问造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的释普济大师,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独特理解和看法。“老卢曾见老黄梅”,这里的“老卢”指的是唐朝的诗人卢仝,而“老黄梅”则是指黄梅时节的景象。这句诗的意思是,卢仝曾经见过黄梅时节的美景,并在他的诗篇中描绘了出来。接下来的“一首长廊落韵诗”,意味着卢仝的诗篇如同一幅长长的画卷,将黄梅时节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接着,作者以“既是同坑无异土”来表达他对诗歌创作的理解:即使是在同一个地方,不同的诗人也会因为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而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这就像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泥土,虽然来源相同,但经过不同人的手,可以塑造出千差万别的形象。所以,“家私莫与路人知”,意思是诗人不要将自己的才情轻易地向他人炫耀,而是要像珍惜自己的家私一样,将它们深藏于心。这样的观点,无疑是强调了诗人要有一颗谦逊的心,对待诗歌创作要有敬畏之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广州泰长老》是南宋诗人释普济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134年前后。
在释普济生活的时代,中国正处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众生活困苦。而佛教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释普济作为一位僧人,他的诗歌创作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世界的深刻洞察。
《送广州泰长老》这首诗是释普济为送别泰长老前往广州而作。诗中,他表达了对泰长老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离别的不舍。在诗的最后,他祝愿泰长老一路顺风,早日到达目的地。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释普济的才情和高尚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