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布袋赞 其二

标题包含
布袋赞 其二
九十七大人之相,百千亿微尘数身。 兜率长汀人不识,抖擞精神一欠伸。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普济(1169-1249),俗名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他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与朱熹、张载、程颐、程颢并称为“北宋五子”。 释普济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布袋赞:是一首赞扬弥勒佛的诗。这首诗描绘了弥勒佛的形像和姿态。弥勒佛在中国佛教中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未来佛,其形象常以大肚便便,笑容满面,手托布袋的形象出现。 2. 其二:表示这是《布袋赞》的第二首诗。 3. 释普济:是宋朝的一位著名僧人,他在诗歌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 4. 九十七大人之相:这里的大人是指佛陀,相是指佛教中的三十二相,包括足安平、手指纤长等,都是佛陀的特殊相貌。九十七大人之相,是说弥勒佛具有九十七种特殊的相貌。 5. 百千亿微尘数身:微尘是很小的物质,这里是形容数量非常多。百千亿微尘数身,是说弥勒佛有无数分身。 6. 兜率长汀:是弥勒佛在兜率天的住处。长汀是佛教中的名称,指的是天上的地方。 7. 不识:不了解,不认识。 8. 抖擞精神:抖擞是振作的意思,精神是人的精神状态。抖擞精神,是说要振作起精神来。 9. 一欠伸:欠伸是打哈欠或伸懒腰的动作。一欠伸,是说弥勒佛打个哈欠或伸个懒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奇特的想象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佛教中的弥勒菩萨的形象。诗中“九十七大人之相,百千亿微尘数身”描述了弥勒菩萨法相庄严,分身无数,无处不在的威仪。“兜率长汀人不识”则表达了人们对弥勒菩萨的敬仰之情,尽管他在云端深处,人们还是渴望见到他。而最后一句“抖擞精神一欠伸”则以生动的动作画面表现弥勒菩萨向众生示现时,飘逸洒脱的神态。整首诗歌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布袋赞 其二》是南宋诗人释普济的一首描绘布袋和尚形象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60年至1220年之间,即南宋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诗作者释普济身处佛教禅宗五山十刹的松江禅院。他在这座寺院里担任住持,积极推广禅宗思想。作为一个僧人,他在诗歌中对布袋和尚进行了赞美,以表达其对禅宗思想的领悟和传承。 这一时期的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北方金国不断南侵,使得南宋朝廷不得不偏安一隅,局势紧张。然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佛教禅宗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许多文人骚客纷纷加入禅宗,寻求精神寄托,使得禅宗成为当时较为流行的思想流派。 在这种环境下,释普济写下了这首描绘布袋和尚形象的诗歌。通过赞颂布袋和尚的形象,诗人表达了禅宗追求内心平静、超脱世俗纷扰的理念。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宗教信仰的需求和对精神慰藉的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