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如周居士圆相赞
一片虚凝绝谓情,眼横鼻直强图形。
不如不觉全声色,骂得毗耶老浄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觉如:即“如来”,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名号之一。在这里指的是普济大师,取其修行觉悟的意思。
2. 周居士:周侗生(1253-1306),字乐天,号周南,谥号贞白先生,浙江衢州人,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著名学者、诗人、政治家。他曾在地方做过官,与释家交往密切,因此被尊称为周居士。
3. 圆相:佛教术语,指佛性、真如等概念,表示圆满无缺的境界。
4. 释普济:宋朝僧人,法号普济,善于吟咏诗歌,尤以佛教方面的诗作最为突出。
5. 虚凝:虚无而宁静,这里用来形容心境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纷扰的境地。
6. 绝谓情:断绝一切世俗欲望的情感。
7. 眼横鼻直:描述人的面部特征,眼睛水平方向,鼻子垂直方向,形象地表现出周居士的面容。
8. 强图形:勉强画出周居士的形象。
9. 不不如不觉:无法感知到任何色相的声音。
10. 毗耶老浄名:这里指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毗耶娑,他被视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觉如周居士圆相赞”,是宋代释普济写的一首诗,颂扬了周居士的禅宗哲学思想。诗中以虚无、寂静为主题,形象地描绘出周居士在禅悟中达到的精神境界。
首句“一片虚凝绝谓情”,表现了诗人对于世界本源的思考,强调了万物的虚无和寂静,意味着无欲无求的空明状态。次句“眼横鼻直强图形”,则用视觉上的横竖直线来描绘一个物体,以抽象的形状暗含禅宗哲学中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意境。
第三句“不如不觉全声色”,则表达了诗人认为只有放下所有的心机,摆脱一切的尘俗喧嚣,才能在精神上实现更高的境地。第四句“骂得毗耶老浄名”,引用佛教故事中的毗耶与浄名的对话,通过诙谐的手法,深化了诗人对于禅宗哲学的理解,并给予了高度的赞赏。
整首诗以独特的禅宗视角展示出诗人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觉如周居士圆相赞》是南宋诗人释普济所创作。释普济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僧人,他的作品以禅诗和赞颂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思想价值。
创作时间: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期,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人生际遇:释普济在年轻时就出家为僧,他的生活主要以修行和参禅为主。他在禅宗传统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对佛学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反映出他对于禅宗哲学的独到见解和独特感悟。
时代背景: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金国和蒙古的侵略威胁之中,社会动荡不安。然而,这种外部压力反而激发了文人墨客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觉,他们在文学、艺术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探索。在这个背景下,释普济通过他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对于禅宗哲学的理解和对国家民族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