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偈颂六十五首 其三

标题包含
偈颂六十五首 其三
十日雨,今日晴。 一则多年公案,明明举似诸人。 若是覆盆之下,又争怪得老僧。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普济(1169-1249),俗名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他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与朱熹、张载、程颐、程颢并称为“北宋五子”。 释普济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连续下了十天的雨,今天终于放晴了。这个困扰多年的问题,我现在要清楚地告诉大家。如果这是天意如此,怎么能责怪我这个老人呢?
去完善
释义
1. "十日雨,今日晴":这里“雨”指的是连续下雨的日子,而“晴”是晴天,此处为天气变化。 2. "一则多年公案":这里"公案"指公众关注的事件或问题,多用来比喻疑难问题或者需要解决的事情,也有禅宗语意中用以喻指疑案、传法机缘等,这句意思是有一个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 3. "明明举似诸人":“明明”是清楚明白的意思,“举似”是揭示,表述的意思,“诸人”是指许多人,这句是向众人清晰明确地展示这个多年的疑难问题。 4. "若是覆盆之下,又争怪得老僧":这里的“覆盆”是覆盖的盆子,古时候有“覆盆之冤”的说法,比喻无法昭雪的沉冤,此句意思是如果处在无法昭雪沉冤的情况下,那就怪不得我了,即我不能为此负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颂六十五首 其三》是南宋时期禅宗高僧释普济所作。诗句以生动的意象和口语化的表达,展现了禅宗教义的深邃内涵。 “十日雨,今日晴”,诗人以自然天气的变化作为起兴,用晴天与雨天的对比,暗喻事物间的矛盾对立。同时,这句诗也为接下来的抒怀作铺垫,使读者自然而然地关注到世事的无常。 “一则多年公案,明明举似诸人”,这两句诗传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即通过禅修,领悟生死轮回的真理。其中,“多年公案”比喻经历长时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这里具体指禅修过程中如何领悟生死轮回的道理。而“明明举似诸人”则表达了诗人欲向众人传授这个领悟的愿望,同时也表明他已经获得了答案。 “若是覆盆之下,又争怪得老僧”,这句诗中的“覆盆”指的是遮盖事物的器具,比喻遮蔽真相的事物。诗人暗示了生活中存在很多掩盖真相的情况,但他认为这不应该责怪自己。因为要想真正领悟到生死轮回的真谛,需要借助自己的智慧和修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六十五首 其三》是南宋时期禅宗大师释普济的一首禅诗。这首诗以简短的语句表达了禅宗修行者对生命、生死的看法。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首先,我们来看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出自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2世纪中期。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以迅速发展。而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释普济(1159-1228)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禅宗大师,他的法号“普济”意为普及众生,使其都能得到救赎。他在禅宗修行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并在禅宗教义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在他的引导下,许多信徒领悟到了禅宗的真谛,使禅宗在南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后,我们来看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在南宋时期,虽然政权相对稳定,但由于金国的入侵,北方领土被占领,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禅宗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成为了许多人寻求心灵慰藉的重要途径。释普济作为禅宗的代表人物,他以这首《偈颂六十五首 其三》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引导人们认识生命的无常,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