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六十五首 其四十五
南山虎咬大虫,鳖鼻蛇头生角。大地六反震动,文殊普贤惊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面的山中有猛虎在撕咬大虫,而鳖鼻的蛇头上长出了角。整个大地都因这六次反转的震动而感到惊慌失措,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也被这样的景象惊呆了。
去完善
释义
1. 南山:中国南部的山,泛指南方。这里的南山可能指的是五台山的南峰。
2. 虎咬大虫:虎,指老虎;大虫,是对老虎的一种称呼。
3. 鳖鼻蛇头生角:鳖鼻,指乌龟的鼻子;蛇头生角,即蛇头上长角。这里可能比喻某种罕见的现象。
4. 大地六反震动:六反,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震动,指地震。这句可能形容地震的剧烈程度。
5. 文殊普贤惊愕:文殊、普贤都是佛教菩萨名。这两句意为,如此罕见的现象连文殊、普贤两位菩萨也会感到惊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颂巧妙地运用寓言和象征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禅宗教义的深刻内涵。“南山虎咬大虫”可以理解为修行者在禅定中面对内心的恐惧和挑战。而“鳖鼻蛇头生角”则暗示着修炼者努力挣脱生死轮回的束缚,寻求超越凡尘的智慧。大地六反震动象征着心灵深处的巨大变革,令文殊、普贤等佛教经典中智慧与愿力的象征也感到震惊。整首诗以寓言的形式表达了禅宗教义对心灵蜕变及智慧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偈颂六十五首 其四十五》是宋代高僧释普济所作的禅诗。释普济(?-1260年),又称济公活佛,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禅宗大师,因其言行举止不拘一格,人称“济颠僧”。
此诗创作于南宋理宗时期(1225-1264年),当时国家政局相对稳定,但民间疾苦依然存在。释普济在此阶段频繁云游四方,以禅宗法脉度化众生,同时还与文人墨客交游甚广。他的诗才横溢,既有深厚的佛学底蕴,又具有浓烈的人间烟火气息,将禅宗精神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这首诗展现出了释普济独特的人生态度和宗教哲学观念。他在乱世之中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将人生的苦难看作是一种修行,使人们在纷扰的世界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