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四睡赞

标题包含
四睡赞
离了峨嵋别五台,倒骑白额下天台。 松间石上梦中梦,唤得闾丘太守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普济(1169-1249),俗名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他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与朱熹、张载、程颐、程颢并称为“北宋五子”。 释普济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离开了峨眉山又告别五台山,翻过白雪覆盖的天台山。在松间的石头上入眠,恍若在梦中惊醒,呼唤着闾丘太守归来。
去完善
释义
1. 峨嵋:指四川省的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这里用来代表佛教修行的高地。 2. 五台:即山西五台山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佛教重要圣地。 3. 白额:出自古代中国民间传说"驱虎吞蛟"的故事,后来泛指恶虎。这里形容马匹跑得飞快。 4. 天台:浙江天台山,唐代称为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地。 5. 闾丘太守:闾丘是指闾丘孝,唐宪宗时期的官员;太守为地方长官,闾丘孝曾担任临海太守。此处应是对其英灵的呼唤。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梦境与现实交融的诗词,诗中通过描述僧人离开峨嵋山,来到五台山,甚至骑着白马下到天台山的情景,表达出诗人不羁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在松间石上的梦境中,诗人呼唤闾丘太守回到现实中来,表达了渴望人们从梦幻中觉醒,关注现实世界的愿望。整首诗以洒脱的笔触和生动的想象,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四睡赞》是唐代高僧释普济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在这首诗歌中,释普济以梦境为背景,通过描述四种不同的梦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释普济正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社会繁荣稳定,佛教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然而,在这个看似美好的时代,人们仍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扰和烦恼。因此,释普济希望通过这首诗歌,引导人们在梦境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中的困境。 在唐朝这个时期,佛教思想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和士大夫都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也是释普济选择用诗歌来传达自己想法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也受到了佛家哲理的影响,强调内心的修养和对世界的关爱。这些时代背景为释普济创作《四睡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