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化炭

标题包含
化炭
皮肤脱尽黑粼皴,犹有当时刀斧痕。 待入门来重点化,教伊随处衮烟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普济(1169-1249),俗名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他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与朱熹、张载、程颐、程颢并称为“北宋五子”。 释普济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的释普济,内容是描绘一位炭化木的形象。 1. "皮肤脱尽黑粼皴":这句话的意思是木头表面的皮肤已经脱落,只剩下黑色的木质部分,而且表面粗糙,如鳞片般。其中"粼皴"是指树木表面的纹理。 2. "犹有当时刀斧痕":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表面已经被炭化,但仍然可以看到当初被刀斧砍削的痕迹。"刀斧痕"指的是被砍削过的痕迹。 3. "待入门来重点化":这句话的意思是,等待着人们将它运进门去,进行下一步的加工处理。"点化"是古代的一种炼金术,这里比喻对木材进行处理,使之更加适用。 4. "教伊随处衮烟尘":这句话的意思是,处理后的炭可以用于各种地方,产生烟雾和尘埃。"教伊"是古人的一种表达方式,相当于"让它"。"衮"是指滚动、飞扬。
去完善
赏析
《化炭》是唐代诗僧释普济的一首描绘木炭形象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木炭的形态特征以及它的生命历程。 首句“皮肤脱尽黑粼皴”,描述了木炭的外表形象。“皮肤脱尽”意味着树木被砍伐并经过燃烧后,原有的形态已不复存在;“黑粼皴”则形容木炭表面粗糙、有纹理的特点,这与其原有的光滑树皮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句不仅传达了木炭的外貌特征,还寓含着树木生命的终结及木炭作为新生事物的诞生。 次句“犹有当时刀斧痕”,表现了木炭来源的缘由。即使经历了燃烧、碳化的过程,木炭上仍然留有刀斧砍伐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的经历。这是诗人通过对木炭的形象描写,揭示了自然界中事物相互转化、延续生命的一种哲理思考。 接下来的两句“待入门来重点化,教伊随处衮烟尘”,揭示了木炭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设想木炭“待入门来重点化”,即在炉火中将自身化作热能,供人们取暖或烹饪之用;同时,又借木炭之口表达出对人类消耗它的无奈:“教伊随处衮烟尘”(意为“让它四处飘散为烟尘吧”)。这句既突显了木炭燃烧自己、无私奉献的品质,也暗含了诗人对草木生命的敬畏之情。 总之,这首《化炭》诗通过刻画木炭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循环、自然与人类关系等方面的深入思考。从艺术表现上看,全诗语言质朴而生动,寓情于景,言简意赅,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化炭》是宋代诗僧释普济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具体时间约为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 在宋代,佛教文化繁荣发展,禅宗思想盛行,许多文人士大夫都热衷于参禅悟道。释普济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哲理思考。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政治上,北宋政权逐渐巩固,国家呈现出一定的繁荣景象。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进步,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兴起,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化上,文人墨客云集,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释普济在这首诗中,以炭化为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苦难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他通过化炭的过程,揭示了生命无常、命运多舛的道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人生态度。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宋代禅宗诗歌的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