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偈颂六十五首 其七

标题包含
偈颂六十五首 其七
眼耳鼻舌身意,八万四千法门,昼夜放光动地。 一翳在眼,空花乱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普济(1169-1249),俗名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他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与朱熹、张载、程颐、程颢并称为“北宋五子”。 释普济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五官和意识,有无数的修行方法,日夜不停地散发着光辉。 一个小小的障碍,就像眼中的一粒尘埃,就会让人产生虚幻的感觉。
去完善
释义
1. "眼耳鼻舌身意":佛教术语,指的是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即眼睛(视)、耳朵(听)、鼻子(嗅)、舌头(味)、身体(触)、意识(思考)。 2. "八万四千法门":佛家用语,形容佛法无量无边,包罗万象,具体数字并没有实际意义。 3. "昼夜放光动地":形象地描绘了佛教智慧的光芒照耀,无日无夜。 4. "一翳在眼":翳是遮蔽的意思,这里是指视线被遮挡。 5. "空花乱坠":形容虚幻的事物在空中飘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颂出自宋代高僧释普济之手,全文仅寥寥数语,却寓意深远。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佛教中的“八万四千法门”和“眼耳鼻舌意”六个感知器官的概念,并以“一翳在眼,空花乱坠”的形象比喻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诗中“眼耳鼻舌身意,八万四千法门,昼夜放光动地”传达了佛陀教诲中关于人类感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八万四千法门”源自佛教的术语,代表世间法门的多样性,借此表达了佛法浩瀚无边、包容万象的特点。而“眼耳鼻舌身意”则分别对应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识等六种感知能力,这些感官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途径。接着,诗人用“昼夜放光动地”来形容这些法门的力量,意味着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接下来的诗句“一翳在眼,空花乱坠”,则强调了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会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这里的“翳”指的是眼疾,这里用来比喻错误的思想。一旦有了这种思想,便如同眼中出现病翳,原本清晰的世界变得混乱不清。“空花乱坠”则是描述了因眼翳导致看到的虚幻景象,即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警惕不要陷入各种错觉与诱惑。 整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哲理,传达出诗人对于生活中种种误区的警醒和对正知正见的追求。同时,诗人通过对感知世界的描绘,呼吁人们对佛法的理解与实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偈颂六十五首 其七》是南宋时期著名诗僧释普济所创作的一首词。释普济(1157-1225),字大川,号虚堂,浙江台州人。他自幼出家为僧,后来游历四方,学识渊博,尤其擅长诗词歌赋。这首诗是他在晚年时期创作的,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南宋时期,中国社会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佛教、道教、儒家等各种思想交汇融合。释普济作为一位诗人,他的创作受到了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在这首诗中,他以禅宗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释普济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正值南宋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然而,尽管身处这样的环境,释普济仍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在他的诗句中得到了体现,如“云散长空雨过天晴”等句子,都表现出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