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维摩赞

标题包含
维摩赞
指桃骂李,败种发机。 词穷理尽,一嘿横施。 大地山河背震吼,七佛之师懡㦬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普济(1169-1249),俗名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他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与朱熹、张载、程颐、程颢并称为“北宋五子”。 释普济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指着桃子数落李子,传播败坏的种子和发动诡计。 说辞用尽,道理讲完,只能一声冷笑加以施展。 庞大的山河在背后震动怒吼,七佛之师也要惭愧地返回。
去完善
释义
《维摩赞》:本诗是宋僧释普济赞美维摩诘的诗。释普济,法号普济,宋朝僧人,擅长诗词创作。维摩诘,即维摩罗诘,亦作“维摩诘”,佛教经籍中人物,以其辩才著称。 1. 指桃骂李,败种发机:比喻借题发挥,以攻击或讽刺他人。此处"指桃骂李"表达的就是这种寓意。其中"败种发机"中的"败种"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失败的种子",而是有强烈贬义的字眼,用来形容那些不肖子孙或者品质败坏之人;"发机"则意为触发机巧,表示巧妙地发起攻击。 2. 词穷理尽,一嘿横施:意思是当论据用尽时,只用一个冷笑来应对对方的无理取闹。这里"一嘿"表示的是轻蔑的笑声;"横施"则是以旁门左道来对付别人。 3. 大地山河背震吼,七佛之师懡㦬归:"大地山河背震吼"描绘了壮丽山河的景象,也寓含着诗人内心的震撼与激动;"七佛之师懡㦬归"则是对佛祖的高度赞扬。"七佛"是过去世界的七位佛陀;"之师"意指这些佛陀的老师;"懡㦬归"是一种尊称,表示对这位老师的敬意和尊崇。
去完善
赏析
《维摩赞》是宋末元初僧人道衍(即普济)所作的一首赞诗,用以赞美维摩诘的辩才无碍和悟性深远。 首句“指桃骂李”暗含了禅宗公案中禅宗五祖弘忍以手指桃子、口称“我不如你”的意境,揭示了此赞所要展示的哲理和禅意。诗人用这一表达方式表达了维摩诘能言善辩、智慧超群的特质。 次句“败种发机”则刻画了维摩诘面对强敌时依然能够迅速反应并发出制胜言论的形象。通过这个比喻,诗人强调了维摩诘的机智和应对挑战时的坚定果断。 第三句“词穷理尽,一嘿横施”描述的是在论战中,当对方的言辞已经山穷水尽之时,维摩诘却能在沉静中突然发挥出惊人的力量,以沉默之声让对方哑口无言。这种默照的智慧,可谓无言胜有言,显示了维摩诘深远的悟性和不凡的见地。 末两句“大地山河背震吼,七佛之师懡㦬归”中的“大地山河背震吼”形象地描绘了维摩诘论战时的影响力,他的辩才与见解犹如大地山河的震动般震撼人心;而“七佛之师懡㦬归”则寓意着尽管智勇双全如维摩诘,在面临生死之际也难免流露出悲苦之情,提醒人们要理解生活的无常与苦难。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修辞手法及深沉的哲理内涵,将维摩诘的高超才智和悟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一首具有深刻宗教哲理和人文情怀的赞美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维摩赞》是中国唐代诗人释普济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维摩诘这位印度佛教哲学家的崇敬之情。释普济作为一位高僧,深谙佛学,对维摩诘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朝时期(618-907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文化时期,佛教文化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释普济在这个时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僧人,他的诗歌作品在佛教界具有很高的声誉。 在这段时间里,释普济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磨难。他曾在寺庙里修行,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佛学的理解。他的生活经历使他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维摩诘的精神境界,从而创作出这首充满敬意和感慨的诗篇。 同时期,中国正处于唐朝盛世,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佛教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皇帝的重视和支持,寺院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僧人数量也大大增加。这使得佛教思想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也为释普济这样的高僧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