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窗
六处虚明不假修,七穿八穴有来由。
霜风霰雪纵横入,不是愁人也著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六处虚明不假修,七穿八穴有来由。霜风霰雪纵横入,不是愁人也著愁。
译文:六处漏洞不必去修补,它们的存在都有原因。寒霜、风雪肆意侵入,即使本来没有烦恼也会增添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六处虚明":指窗户的六个部分,即上下左右前后的空格处,泛指窗户本身。"虚明"是窗户的特点,既透光又透风。
2. "不假修":不需要借助外力或人工去改善。这里是指窗户的自然状态就已经很好了,不需再做任何修改。
3. "七穿八穴":形容窗户有很多小洞。这里的"穿"和"穴"都是指窗户上的小洞。"有来由"是说这些洞的产生是有原因的,可能是风吹日晒造成的。
4. "霜风霰雪":指寒冷的天气。"霜风"是冷风;"霰雪"是小雪珠,这里借指下雪天。
5. "纵横入":指风雪无阻碍地进入屋内。"纵横"在这里有畅通无阻的意思。
6. "著愁":增加忧愁。"著"是"着"的古字,有"增加"的意思。这句是说,即使原本不觉愁的人,看到这些情景也会增添忧虑。
去完善
赏析
《损窗》是唐代诗僧释普济的一首描绘窗棂的诗。诗人以窗户为对象,表达了其对生命、自然与人生思考的哲理观念。这首诗以门窗的破损形象隐喻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并通过对“六处虚明”、“七穿八穴”、“霜风霰雪”等景象的描绘,以及其带来的“愁”的感受,展示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六处虚明不假修”描述了窗户的破损状况:六个地方已经破烂不堪,光线可以从这里漏进来。这象征着人生的缺失和不完美。作者认为这种缺陷是不需要努力就能看见的,如同人生中的许多无奈。
次句“七穿八穴有来由”中,“七穿八穴”是指窗户上的洞。这些破损的小孔,是因为风霜雨雪的无情侵蚀所致,仿佛在诉说自然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
第三句“霜风霰雪纵横入”则通过描绘自然界恶劣的天气情况——疾风、暴雪等,将窗户破损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便心如止水的人也会感到忧愁。这句表达出即使是无欲无求的人,也无法抵挡住生活的压力和困厄。
最后一句“不是愁人也著愁”,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状态的深深感慨:即使是内心强大、无所畏惧的人,也会因为这些破损和自然界的困扰而感到忧虑。揭示了人生中无法避免的困扰和磨难。
整首诗通过对破损窗户的描绘,象征了生活中的缺憾和艰难,反映出诗人深沉的人生思考和感悟。在面临困境时,我们需要理解并接受它,并在接受的过程中寻找智慧和勇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损窗》是宋代诗人释普济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破损的窗户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释普济(约1214-1296),字大川,号慧照,浙江绍兴人。他是一位禅宗高僧,曾历任临安灵隐寺、天目山华藏寺、平江府金山寺等多座著名寺院的住持。在南宋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释普济作为一位僧人,关注民生,用自己的诗文表达了对社会的关切和对人民的同情。
在这一时期,南宋政权衰微,北方金国和蒙古的入侵使得国家局势危如累卵。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战乱不断,流离失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释普济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忧虑。他的许多诗篇都反映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
《损窗》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一例。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破损的窗户为象征,表达了生活的困苦和社会的不公。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释普济作为一个高僧,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