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六十五首 其十七
祖师不西来,少林有妙诀。江南两浙,春寒秋热。错!佛法遍天下,谈玄口不开。这个是露柱,那个是香台。错!直饶荐得分明,未免将错就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没有西方的宗教引入,中原地区的少林寺自然有其奥妙的修行方法。在江浙一带,春天寒冷秋天炎热,气候特征独特。这种描述是错误的!佛家的智慧遍布全球,用谈论深奥哲学的方式来传教是不恰当的。这里是指露出的柱子,那里是说供奉香火的祭台。这种表述也是错误的!即使能在诸多事物中分辨出真实与错误,还是难免会陷入混淆不清的情况。
去完善
释义
1. 西来:指佛教从印度向西传入中土;
2. 少林:即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市嵩山的中岳嵩山麓,是中国禅宗祖庭;
3. 妙诀:深奥的法门或诀窍;
4. 江南两浙:指南部中国的江苏省和浙江省一带地区;
5. 春寒秋热:描述了该地区四季分明,春秋气温变化大的气候特点;
6. 错:这里指错误的理解;
7. 佛法:指佛教的教法;
8. 遍天下:意思是普及全国各地;
9. 谈玄:谈论深奥的哲理;
10. 不开:无法开口阐述清楚;
11. 露柱:露天摆放的石柱;
12. 香台:寺庙中供奉佛像的香案;
13. 直饶:假设、即使;
14. 荐得:领悟到;
15. 将错就错:本意为事情已经做错了,索性一错再错下去。这里是说在佛法的理解上,有时会因误解而产生新的领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禅宗的公案、机锋和诗人的独特视角,展示了佛教禅宗的精髓和诗人别具一格的见解。首先,“祖师不西来,少林有妙诀”暗含禅宗初祖达摩并非来自西方(印度),而是从少林寺带来了禅宗的奥义。接着提到江南两浙的地域,呼应了南宋时期禅宗的发展和传播。“春寒秋热”则寓意无常与禅机。
“佛法遍天下,谈玄口不开”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传播广远且普度众生的认知,同时也强调禅宗注重实践而非纯理论。然后“这个是露柱,那个是香台”则以实物为喻,象征禅宗修行日常。
然而诗人认为,即使分辨得十分清楚,难免还会犯错,表现了对世界真相的无常感。整首诗体现了诗人从禅宗角度看待生活世界,并揭示了禅宗精神的独特洞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六十五首 其十七》是宋朝僧人释普济所作的一首禅宗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生死、佛性等哲理的思考。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在这个时代,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分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释普济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禅宗大师。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释普济出身贫寒,自幼出家为僧。他勤奋好学,精通佛法,后来成为了禅宗五山十刹之一的圆悟克勤的高徒。在禅宗的修行过程中,释普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他的诗歌作品,如《偈颂六十五首》,正是他禅学思想的体现。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的背景知识。宋代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在这个时期,禅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禅宗强调个体的自我觉悟,主张通过禅宗顿悟来达到解脱的境地。这种思想与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文化需求相契合,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综上所述,《偈颂六十五首 其十七》是释普济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哲学思考,创作出的具有深刻内涵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