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衲
针锋不露重重补,线脚通时密密参。
放下无针无劄处,冻云垂地一肩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寒衲》:这是一首描述僧人的诗歌,作者是南宋高僧释普济。其中“衲”是指僧衣,本诗以“寒衲”为题,寓意僧人生活的清苦。
1. “针锋不露重重补”:此句描绘了僧袍破旧的情况,"针锋不露"是说破洞太大以至于针尖都看不到,需要反复缝补。
2. “线脚通时密密参”:这句描述了针线的走向交错复杂,即指补丁密而复杂。
3. “放下无针无劄处”:此句表示尽管衣物已经破损到没有可以缝补的地方,但僧人仍然能够保持淡定与平和。"无针无劄"意为找不到可以下手缝补的地方,比喻僧袍的破损程度之深。
4. “冻云垂地一肩担”:形容天气寒冷,僧人像顶着乌云一样忍受寒冷,表达出僧人坚韧的精神。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作为一名僧人,通过修补破旧的衣服来比喻自己的修行和心境。首句“针锋不露重重补”表现了诗人的勤奋和坚韧,他虽然身处寒衲之中,却依然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不气馁的心。次句“线脚通时密密参”则传达了诗人严谨的修行态度,他将每一件事情都处理得细致入微,用心去领悟其中的道理。
然而,修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诗人也会在艰难困苦中迷失方向,这时他会提醒自己放下世俗的纷扰,去寻找内心的宁静。于是,我们在第三句“放下无针无劄处”中看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他愿意舍弃一切杂念,专心致志地去追求真理。
最后一句“冻云垂地一肩担”则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勇气与担当,他勇敢地扛起生活的重担,不畏艰难险阻,坚定地行走在修行的道路上。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寒衲》是宋代诗人释普济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述冬日山中的寒风、破衲、鸟啼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在寒冷冬日中对山中修行生活的深深感慨。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宋代,这个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繁荣,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释普济是一位僧侣诗人,他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源于他对修行的执着和对自然的热爱。在北宋时期,僧侣们在山林间修行,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他们却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悦。正如诗中所描绘的“山寒草木黄”、“人迹绝经行”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追求心灵宁静的决心。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与作者有关的时期相关背景知识。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他们以禅入诗,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因此,在《寒衲》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禅宗精神的无尽追求。
总的来说,《寒衲》这首诗是在北宋时期,由一位名叫释普济的僧侣诗人创作的。诗人通过对冬日山中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在寒冷冬日中对山中修行生活的深深感慨。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禅宗精神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