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石佛清长老请赞

标题包含
石佛清长老请赞
东山之源,东磵之渊。 截流之机,验人之眼。 扬清激浊,地覆天翻。 六代祖师,竖毛呵手。 三生大像,顿足擎拳。 彼又何须指南,吴越令行,而后有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普济(1169-1249),俗名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他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与朱熹、张载、程颐、程颢并称为“北宋五子”。 释普济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东山之源头,涧水汇聚成渊。 截断流水的关键,在于人们的观察与判断。 清理杂质、提升水质,改变天地面貌。 六代的祖师们,辛勤努力着。 三世的形象,决心跺脚举拳。 他们并不需要指南针,就能传播于吴越之地。
去完善
释义
1. 东山:现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这里代表了隐居之所,寓意远离尘世纷扰的宁静生活。 2. 东磵:地名,与东山相邻。涧,山涧溪流。 3. 截流:指堵塞河流。这里借指遏制禅机的外露。 4. 验人:检验他人是否真正理解禅机之意。 5. 扬清激浊:此成语意指褒扬清廉正直之人,抨击邪恶势力。 6. 六代祖师:指禅宗第六代宗师慧能。 7. 三生:佛教术语,指前生、今生和来生。 8. 顿足:跺脚,形容用力、愤怒或急切的样子。 9. 吴越:古时的两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这里是诗人用来比喻自己与清长老的交情如同古代吴越两国间的友谊。 10. 指南:指指导禅宗教义的著作。 11. 令行:命令得以实行,比喻佛法受到尊崇。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赞美诗中,作者以简练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禅宗哲学的探讨,表达了对石佛清长老的敬仰和颂扬。 首先,作者将东山之源和东磵之渊作为开篇,通过这两个具象的地理名词,形象地传达了禅宗所强调的“本源”思想,即追求生命的本真状态,从而进入内心世界的清净之地。接下来,作者提到截流之机,这是指禅宗修行过程中的顿悟时刻,需要高度的警觉和智慧才能把握。在这个过程中,人眼的敏锐度至关重要,就如同东山之源和东磵之渊一样,能帮助人们找到真实的自我。 接下来,作者通过“扬清激浊,地覆天翻”这一对仗工整的诗句,形象地表达了石佛清长老在弘扬佛法、净化心灵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以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智慧,如同清流一般激荡人心,使得世风为之改变。这里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地覆天翻来形容其影响的深远。 随后,作者通过“六代祖师,竖毛呵手。三生大像,顿足擎拳。”这两句诗,赞美了石佛清长老的高尚品德和勇猛精神。其中,六代祖师是禅宗史上的一位著名禅师,他的教诲和品行受到了广泛的尊崇;而三生大像则是指石佛清长老的形象,他以其高洁品质和行为,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典范。 最后,作者通过“彼又何须指南,吴越令行,而后有传。”这句诗,强调了石佛清长老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地域,而是跨越了地域界限,成为了一个传奇般的存在。这既是对石佛清长老功德的赞美,也是对其影响力的一种肯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佛清长老请赞》是南宋时期著名禅宗大师释普济的一首赞颂诗。这首诗歌颂了石佛清长老的超凡智慧和崇高的精神品质。在这首诗的创作背后,我们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其创作的背景: 首先,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也就是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外有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内有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禅宗佛教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社会文化现象,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寄托。 其次,从诗人本身来看,释普济作为一位禅宗大师,在当时的社会地位非常高。他不仅精通佛学,而且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在他的生活中,除了参禅悟道、传道授业之外,还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诗篇。这些诗篇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还有对禅宗修行生活的赞美。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石佛清长老请赞》这首诗是在释普济深刻理解石佛清长老的高尚品质的基础上,表达出对他由衷的敬仰之情。 再次,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时期的禅宗佛教发展迅速,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禅宗流派。这些禅宗流派的兴起,既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也反映了禅宗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在这个时期,禅宗佛教不仅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而且成为文人墨客们探讨人生哲理、抒发个人情感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可以说,《石佛清长老请赞》这首诗正是释普济通过对石佛清长老的赞美,表达了禅宗佛教在南宋时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