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长溪乐山王居士遣儿惟惺投师薙发写师顶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
两重虚假,一对眼晴,
不近人情处,是句也划,
非句也划。一味拍盲时,
逼犬透墙,证龟成鳖。
如斯杜撰,岂堪人师。
谁知千里同风句,却有乐山居士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名声不如亲眼见到,亲眼见到不如听到的好。
有两种虚伪,一双眼睛,
不近人情的方面,就像是分割句子,
但又不是真正的分割句子。一味地盲目跟从,
就像是逼迫狗穿过墙壁,证明乌龟是鳖一样荒谬。
像这样胡编乱造,怎么能胜任老师的职责呢?
谁想到千里之外有同样的诗句,却是乐山的居士知道。
去完善
释义
1. 福州:位于中国福建省东部沿海的福州市,是福建省的省会。
2. 长溪:指福建省的长溪县,位于福州市北部。
3. 乐山:在今四川省乐山市,因“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乐山大佛而著名。
4. 王居士:一般是对在家修行的佛教信徒的尊称。
5. 遣儿:打发儿子去的意思。
6. 惟惺:名字,表字为"惟惺"。
7. 投师:投身到师傅门下学习。
8. 薙发:剃头发,这里可能指削发为僧的意思。
9. 写师顶:这是僧人的一种做法,将师父的名号写在头顶,以示尊敬。
10. 两重虚假:指的是听说与看见的两种情况都不如人意。
11. 不近人情处:指言辞、行事不符合常规或常情的地方。
12. 是句也划,非句也划:这两句话没有明确的意义,可能是故意设置的谜语。
13. 一味拍盲时:形容盲目跟从,不懂辨别的情况。
14. 逼犬透墙:这个比喻可能有误,待查。
15. 证龟成鳖:指对某事的验证反而使其更加疑惑不解。
16. 如斯杜撰:这样胡乱编造。
17. 岂堪人师:怎么能成为别人的老师。
18. 千里同风句:此句可能来自古时的谚语,表示遥相呼应的意思。
19. 乐山居士知:只有乐山的居士了解这件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开篇,展现出一种世事变幻、真假难辨的哲理。紧接着诗人通过两个眼睛,揭示了生活中人们常常被表面现象迷惑的现实。接下来的四句则道出诗人对于禅意理解的深刻,无论是诗句还是非诗句,都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则以“拍盲”一词嘲讽那些不能明辨是非的人,并以“逼犬透墙,证龟成鳖”的寓言式表达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虚伪与荒谬。最终,诗人感慨这样的杜撰并不适合成为老师的典范,但没想到遥远的乐山人却能够理解这种高深的意境。整首诗语言精炼,寓意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和深沉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福州长溪乐山王居士遣儿惟惺投师薙发写师顶》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僧释普济所创作。释普济生活于南宋时期,此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动荡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争频繁。在诗歌创作方面,他主要以其佛家哲理和隐逸之志为旨趣,体现了深远的佛学修养和对尘世生活的超脱态度。
在《福州长溪乐山王居士遣儿惟惺投师薙发写师顶》这首诗中,“福州长溪乐山王居士遣儿惟惺”描述了诗人的朋友,福州长溪乐山的王居士将自己的孩子惟惺交给诗人剃度出家。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与当地居民深厚的友谊,以及他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结合上述的背景信息,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这首诗是在南宋时期的动荡环境中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在这一特殊时期的超脱心境以及与地方居民的紧密联系。同时,诗人通过诗歌传达了其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对众生疾苦的悲悯之情,这些主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深厚佛学素养。
去完善